心力衰竭是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致心排血量不足,心功能不全是心脏收缩或舒张功能障碍的更广泛概念,二者在病理生理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有区别,不同年龄人群表现有差异,生活方式和心脏病史人群是高危人群。
心功能不全:是一个更广泛的概念,是指心脏的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已处于心功能异常的状态,但不一定有临床症状。比如一些运动员心脏,虽然心脏结构和功能有一定改变,但处于代偿阶段,可能没有明显的心力衰竭症状,但存在心功能不全的情况。
病理生理机制方面
心力衰竭: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是重要机制,如交感神经系统激活,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导致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但长期激活会加重心肌损伤;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使水钠潴留,加重心脏负荷。以扩张型心肌病为例,心肌细胞变性坏死,心室扩大,心肌收缩力下降,逐渐出现肺淤血、体循环淤血等心力衰竭表现。
心功能不全:早期心脏通过Frank-Starling机制,即增加心肌纤维初长度来增强心肌收缩力,使心排血量增加以满足机体需求;同时心肌肥厚也是一种代偿方式,心肌肥厚在一定程度上可维持心脏功能,但过度肥厚会导致心肌缺血、纤维化等,进而发展为心力衰竭。例如高血压患者,早期心脏后负荷增加,心肌肥厚进行代偿,此时处于心功能不全阶段,若血压控制不佳,心肌肥厚进一步加重,可发展为心力衰竭。
临床表现方面
心力衰竭:左心衰竭主要表现为肺淤血症状,如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劳力性呼吸困难是最早出现的症状,随后可出现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还可有咳嗽、咳痰、咯血等,查体可闻及肺部湿性啰音;右心衰竭主要表现为体循环淤血症状,如颈静脉怒张、肝大、下肢水肿等,消化道淤血可导致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例如全心衰竭患者,同时存在肺淤血和体循环淤血的表现。
心功能不全:在心功能代偿阶段,可能没有明显症状,或仅有活动后心悸、气促等轻微表现,随着病情进展才逐渐出现典型的心力衰竭症状。比如一些老年人,基础心功能不全,在日常活动时可能无明显不适,但在剧烈运动或劳累后会出现气促等表现。
诊断方面
心力衰竭:主要依靠病史、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辅助检查有超声心动图,可显示心脏结构和功能,如射血分数(EF)降低是心力衰竭的重要指标之一,正常EF值大于50%,心力衰竭时EF值多小于50%;脑钠肽(BNP)及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升高对心力衰竭有辅助诊断价值,且可用于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例如,患者有心脏病史,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超声心动图示EF降低,BNP升高,可诊断为心力衰竭。
心功能不全:超声心动图可发现心脏结构或功能的异常,如左心室射血分数正常但有舒张功能异常等情况,此时可认为存在心功能不全。比如一些患者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正常,但E/A比值异常(正常E/A比值大于1,舒张功能不全时E/A比值小于1),提示存在舒张性心功能不全,即处于心功能不全阶段。
治疗及预后方面
心力衰竭:治疗目的是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如休息、限盐等)、药物治疗(如利尿剂减轻水肿,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改善心肌重构等)、器械治疗(如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等)。预后与基础病因、病情严重程度等有关,例如缺血性心肌病导致的心力衰竭预后相对较差。
心功能不全:早期心功能不全若能及时去除诱因(如控制感染、纠正心律失常等),部分患者可使心功能得到改善。但如果不重视,任其发展,也会逐渐进展为心力衰竭,预后变差。比如高血压患者早期心功能不全,通过积极控制血压,可延缓心功能不全向心力衰竭发展;若血压控制不佳,心功能不全逐渐加重,最终发展为心力衰竭,预后不良。
不同年龄人群中心力衰竭与心功能不全的表现可能有所差异,老年人可能症状不典型,更容易被忽视;女性在某些情况下(如围生期心肌病)心功能异常的表现可能有其特点。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吸烟、酗酒、高盐饮食等会增加心功能不全发展为心力衰竭的风险。有心脏病史的人群是心功能不全和心力衰竭的高危人群,需要密切监测心功能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