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石是痛风特征性表现,由血尿酸长期升高致尿酸盐结晶沉积形成,有形成过程、临床表现,诊断靠临床表现结合病史、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关键是控血尿酸,大痛风石可手术,预防要饮食控制、规律作息运动、定期监测血尿酸。
一、痛风石的定义
痛风石是痛风的特征性临床表现,它是由于血尿酸水平长期升高,尿酸盐结晶沉积于软组织、关节滑膜、软骨及骨组织等部位,并逐渐聚集形成的大小不一的结节。这些尿酸盐结晶会引起周围组织的慢性炎症反应和纤维组织增生。
二、痛风石的形成过程
1.血尿酸升高阶段:当人体血尿酸浓度持续高于其饱和度时,例如男性血尿酸>420μmol/L,女性血尿酸>360μmol/L,过饱和的尿酸盐就会以结晶形式析出。这一过程与个体的代谢情况密切相关,若存在嘌呤代谢紊乱或尿酸排泄障碍等情况,更容易出现血尿酸升高。比如一些有家族遗传倾向的人群,其尿酸代谢相关酶的缺陷会导致血尿酸更容易升高。
2.结晶沉积阶段:析出的尿酸盐结晶会逐渐沉积在身体的不同部位,常见的部位有关节(如手指、手腕、膝关节等)、耳廓、跟腱周围等。在沉积过程中,会吸引炎症细胞浸润,引发局部的炎症反应。例如在关节部位,尿酸盐结晶沉积会刺激关节滑膜,导致滑膜炎症,出现关节红肿、疼痛等症状,随着时间推移,结晶不断聚集形成痛风石。
三、痛风石的临床表现
1.外观表现:痛风石通常为大小不等的黄白色结节。小的痛风石可能如芝麻大小,大的痛风石可以像鸡蛋甚至更大。其质地较硬,与周围组织边界相对清楚。
2.对关节的影响:痛风石如果沉积在关节内或周围,会影响关节的正常结构和功能。长期存在的痛风石可能导致关节畸形,影响关节的活动度。例如手指关节处的痛风石可能导致手指屈伸不利,膝关节周围的痛风石可能影响膝关节的正常屈伸,严重时会使患者行走困难。而且,痛风石周围的组织由于慢性炎症刺激,容易反复出现红肿、疼痛的急性发作,这会进一步加重关节的损伤和功能障碍。
3.对身体其他部位的影响:除了关节部位,痛风石还可能出现在耳廓等部位,影响外观。在一些罕见的情况下,痛风石还可能沉积在肾脏等内脏器官,影响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导致肾功能损害等问题。
四、痛风石的诊断
1.临床表现结合病史: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史,如是否有长期高尿酸血症、反复发作的关节红肿疼痛等情况,再结合患者体表是否有典型的痛风石表现来初步考虑。例如患者有多年高尿酸血症病史,且在关节部位发现有黄白色结节,就需要高度怀疑痛风石。
2.实验室检查:血尿酸检查是重要的指标,虽然痛风石患者的血尿酸不一定都处于极高水平,但多数患者有血尿酸升高的情况。此外,关节液或痛风石内容物的检查是诊断的金标准,通过抽取关节液或穿刺痛风石获取内容物,进行偏振光显微镜检查,如果发现有双折光的针形尿酸盐结晶,即可明确诊断。
3.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在痛风石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但随着病情进展,可能会发现关节周围有尿酸盐沉积导致的骨质破坏等表现。超声检查可以发现关节周围或软组织内的尿酸盐结晶沉积,对于早期痛风石的诊断有一定帮助;CT检查对于发现深部组织的痛风石以及评估骨质破坏情况等也有一定价值。
五、痛风石的治疗与预防
1.治疗原则:治疗的关键是控制血尿酸水平,使血尿酸持续低于360μmol/L甚至300μmol/L,以促进尿酸盐结晶的溶解和排出。对于较大的影响关节功能或外观的痛风石,可以考虑手术切除,但手术前后都需要严格控制血尿酸水平,以防止痛风石复发。
2.预防措施:
饮食控制:避免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如动物内脏、海鲜、浓肉汤等。建议多吃蔬菜、水果等低嘌呤食物,同时要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每天饮水量应在2000ml以上,以促进尿酸排泄。
规律作息与运动:保持规律的作息,避免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适当进行运动,如游泳、快走等,但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关节损伤,因为剧烈运动可能会诱发痛风急性发作。
定期监测血尿酸:高尿酸血症患者应定期监测血尿酸水平,根据血尿酸水平调整生活方式和治疗方案。例如血尿酸控制不理想的患者可能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降尿酸药物。对于有痛风家族史的人群,更应加强血尿酸的监测,做到早期发现、早期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