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发生与内在因素(遗传、内分泌)和外在因素(生活方式、环境)相关,治疗方法包括手术(乳房切除术、乳房肿瘤切除术)、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特殊人群治疗需考虑其自身特点。
一、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原因
(一)内在因素
1.遗传因素:某些基因突变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发生相关,如BRCA1和BRCA2基因发生突变时,患癌风险显著增加。有乳腺癌家族史的人群,相对一般人群而言,其发病风险更高。例如,携带BRCA1/2突变基因的女性,一生患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风险可高达50%-80%,这与基因的突变影响了细胞的正常调控机制有关,使得细胞更容易发生癌变。
2.内分泌因素:女性体内的雌激素、孕激素水平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月经初潮年龄早(<12岁)、绝经年龄晚(>55岁)、不孕及初次足月产年龄晚(>30岁)的女性,由于体内激素暴露时间较长等因素,患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风险增加。雌激素长期刺激乳腺上皮细胞,可能导致细胞的异常增殖和癌变。
(二)外在因素
1.生活方式:长期高脂饮食会增加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发病风险,高脂肪摄入可能影响体内激素代谢等过程。缺乏运动也是一个危险因素,运动不足会导致身体代谢功能下降,机体对癌细胞的监视和清除能力减弱。吸烟、过量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发生有一定关联,吸烟产生的有害物质可损伤细胞DNA,饮酒可能干扰体内激素平衡等。
2.环境因素:长期暴露于某些环境污染物中,如多环芳烃等,可能增加患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风险。此外,电离辐射也是一个明确的环境致癌因素,长期接受较高剂量电离辐射的人群,患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几率会升高。
二、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治疗方法
(一)手术治疗
1.乳房切除术:适用于病情较晚或某些特殊情况的患者。对于一些病灶范围较大、累及乳房大部分组织或有广泛浸润的情况,可能需要进行乳房全切术。这种手术方式能较为彻底地清除病灶,但会对患者的身体外观和心理产生较大影响,尤其对于女性患者来说,需要在术后考虑乳房重建等后续处理。
2.乳房肿瘤切除术:对于早期病灶较小、有保乳意愿的患者可考虑乳房肿瘤切除术。在完整切除肿瘤的同时尽量保留乳房的外形。但需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确保切缘阴性,即切除组织的边缘没有癌细胞残留,以降低复发风险。
(二)放疗
放疗是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综合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术后放疗可以降低局部复发率,尤其对于腋窝淋巴结阳性、切缘阳性等高危患者。放疗可以利用射线杀死残留的癌细胞,对于保乳术后的患者,放疗是保乳治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能显著降低局部复发风险。例如,保乳术后患者接受规范的放疗,局部复发率可降低一半左右。
(三)化疗
化疗多用于术后辅助治疗或晚期患者的姑息治疗。术后化疗可以杀灭全身可能存在的微转移病灶,降低复发和转移的几率。对于晚期转移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化疗可以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时间。常用的化疗药物有蒽环类、紫杉类等药物,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和分裂。
(四)内分泌治疗
适用于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通过阻断雌激素对癌细胞的刺激作用来抑制肿瘤生长。常用的药物有他莫昔芬等,对于绝经后患者还可使用芳香化酶抑制剂等药物。内分泌治疗需要较长时间的用药,一般需要5-10年甚至更长时间,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如他莫昔芬可能增加子宫内膜癌的风险等。
(五)靶向治疗
对于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过表达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靶向治疗是重要的治疗手段。如曲妥珠单抗等靶向药物,能够特异性地作用于HER-2阳性的癌细胞,阻断其生长信号通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期和生存质量。靶向治疗需要检测患者的HER-2基因状态,只有HER-2过表达的患者才适合使用此类药物。
特殊人群方面,对于老年患者,在治疗时需要充分考虑其身体机能和耐受性。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方式的选择需要更加谨慎,要权衡治疗获益和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对于年轻患者,除了考虑疾病本身的治疗外,还需要关注生育功能的保护等问题,在化疗等治疗前可与患者充分沟通,探讨保存生育力的相关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