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位复杂性括约肌间型肛瘘是肛瘘的一种,由内口、瘘管、外口组成,瘘管位于括约肌间平面以上且有多个分支或内口,病因主要是肛腺感染等,有流脓、肿痛、瘙痒等表现,通过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多需手术,手术方式有挂线疗法等,需考虑患者因素,术后要护理。
解剖结构相关因素
肛瘘的位置与肛管直肠环等括约肌结构密切相关。高位肛瘘涉及到肛管直肠环等重要括约肌结构,在治疗上相对复杂,因为手术处理不当容易导致肛门失禁等严重并发症。从解剖角度看,括约肌间型肛瘘是肛瘘中相对常见的一种分型,而高位复杂性的则在瘘管走行、分支情况等方面更为复杂。
病因
感染因素
大多是由肛腺感染引起。肛腺位于肛管直肠交界处的肛窦处,肛窦易受损伤及感染,感染可蔓延至肛腺,引起肛腺炎,炎症向肛管直肠周围组织扩散,形成肛瘘。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感染的易患因素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儿童肛腺相对较发达,且卫生习惯相对较差时,更容易发生肛腺感染进而引发肛瘘;而成年人如果有腹泻、便秘等导致肛窦损伤机会增加的情况,也容易出现肛腺感染相关的肛瘘。
其他因素
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炎症性肠病也可能引起肛瘘,但相对较少见。另外,外伤也可能导致肛瘘,但多有明确的外伤史。生活方式方面,长期久坐、局部卫生不良等也可能是诱发因素。比如长期久坐会影响肛周局部血液循环,降低局部抵抗力,容易发生感染相关疾病;局部卫生不良会使细菌容易在肛周滋生,增加感染风险。
临床表现
症状表现
流脓:肛门周围可间断性或持续性流出脓性、血性分泌物。分泌物的多少与瘘管的大小、长短有关。复杂性肛瘘可能会有较多的分泌物,而且分泌物的性质可能因感染情况不同而有所变化,如混合有粪便等物质。
肿痛:当瘘管通畅时,一般肿痛不明显;当瘘管引流不畅时,可出现局部肿痛,甚至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患者可能表述不清,更多表现为哭闹、肛周局部的不安等;成年患者则能较明确表述肿痛等不适。
瘙痒:由于分泌物刺激肛周皮肤,可引起肛周瘙痒,甚至出现湿疹样改变。
体征
肛门周围可见外口,外口可呈乳头状突起或肉芽组织的隆起,挤压外口可有脓性分泌物排出。通过直肠指诊等检查可以触及瘘管的走向等情况,但对于高位复杂性肛瘘,可能需要借助肛瘘造影、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来更清晰地了解瘘管的分布等情况。
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
医生会详细检查肛门周围,寻找外口,确定外口的位置、数量等。同时进行直肠指诊,了解肛管直肠内的情况,触摸是否有硬结、条索状物体等,判断瘘管与括约肌等结构的关系。
影像学检查
肛瘘造影:通过向瘘管内注入造影剂,然后拍摄X线片,了解瘘管的走行、分支等情况。但对于高位复杂性肛瘘,其准确性可能有限。
MRI检查:MRI对软组织的分辨率高,可以清晰显示肛瘘的瘘管分布、与括约肌的关系等,是诊断高位复杂性括约肌间型肛瘘的重要检查方法。它可以明确瘘管是单纯性还是复杂性,以及高位肛瘘与肛管直肠环等结构的位置关系,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治疗原则
高位复杂性括约肌间型肛瘘的治疗较为复杂,多需要手术治疗,手术的关键是要准确找到内口,处理好瘘管,避免损伤肛管直肠环等重要结构,防止肛门失禁等并发症的发生。
手术方式选择
挂线疗法:对于高位肛瘘,挂线疗法是常用的方法之一。利用橡皮筋或有腐蚀作用的药线的机械压迫作用,缓慢切开肛瘘。这种方法可以避免一次性切断肛管直肠环造成肛门失禁,适用于高位复杂性肛瘘等情况。
肛瘘切开术:对于低位肛瘘可采用肛瘘切开术,但高位复杂性肛瘘一般不首选单纯的切开术,因为容易损伤肛管直肠环导致肛门失禁。不过在某些经过评估后可以安全切开的高位肛瘘情况,也会考虑使用。
肛瘘切除术:适用于低位单纯性肛瘘,对于高位复杂性肛瘘一般较少采用,因为其复发率相对较高且容易影响肛门功能。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例如儿童患者身体各器官功能尚未发育完全,手术需要更加谨慎,尽量选择对肛门功能影响小的手术方式;成年患者则需要根据其具体的病情、全身状况等综合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同时,术后要注意肛周的护理,保持局部清洁,预防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