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结节穿刺是明确乳腺结节性质、指导治疗的重要手段,介绍了其定义、目的、操作过程、适应证、禁忌证、并发症及处理、不同人群注意事项和穿刺后护理等内容,包括术前准备、穿刺操作,有相应适应证和禁忌证,可能出现出血、感染、疼痛等并发症,不同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穿刺后要进行局部、休息活动、病情等方面护理,以保障操作安全有效及患者恢复。
乳腺结节穿刺的目的
明确结节性质:通过病理检查确定乳腺结节是良性病变(如纤维腺瘤、乳腺增生等)还是恶性病变(如乳腺癌),这对于制定后续治疗方案至关重要。例如,若为乳腺癌,需进一步评估病情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若为良性病变,可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需要手术等治疗。
指导治疗:不同性质的乳腺结节治疗方法差异很大,穿刺获取的病理结果能为医生提供准确依据,从而选择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乳腺结节穿刺的操作过程
术前准备
患者准备:患者需配合医生进行相关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等,以确保身体状况能耐受穿刺操作。对于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需提前纠正凝血功能后再进行穿刺。同时,要告知医生自己的药物过敏史等情况。
局部准备:对穿刺部位进行消毒,通常采用碘伏消毒,范围要足够大,以降低感染风险。
穿刺操作:医生会根据结节的位置、大小等选择合适的穿刺针,在超声等引导下(超声引导可提高穿刺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将穿刺针刺入结节内,获取适量的组织样本。整个操作过程患者可能会有轻微的疼痛,但一般在可耐受范围内。
乳腺结节穿刺的适应证
超声或其他检查发现的可疑结节:当乳腺超声、钼靶等检查发现乳腺结节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血流丰富等可疑恶性征象时,需要通过穿刺明确性质。
既往乳腺疾病需要进一步明确情况的结节:例如,既往有乳腺良性疾病病史,现结节有变化,需要通过穿刺判断是否有恶变等情况。
乳腺结节穿刺的禁忌证
严重出血倾向:如患者凝血功能严重异常,有自发性出血风险,穿刺可能导致出血不止,这种情况下不宜进行穿刺。
穿刺部位感染:若穿刺部位存在皮肤感染等情况,进行穿刺可能会导致感染扩散,应先治疗感染后再考虑是否穿刺。
患者不能配合:如患者精神异常等无法配合穿刺操作的情况,也不适合进行穿刺。
乳腺结节穿刺的并发症及处理
出血:穿刺后可能会有少量出血,一般可通过压迫等方法止血。但对于出血较多的情况,可能需要进一步处理,如就医进行止血等措施。
感染:虽然穿刺前会进行严格消毒,但仍有极少量发生感染的可能。若发生感染,需使用抗生素等进行抗感染治疗。
疼痛:部分患者穿刺后可能会有局部疼痛,一般可通过适当休息、对症处理疼痛药物(但需遵循相关用药原则,如非药物干预无效且无禁忌时可考虑使用)来缓解。
不同人群乳腺结节穿刺的注意事项
育龄女性:穿刺时需注意避开月经期等特殊时期,因为月经期凝血功能可能相对不稳定,增加出血风险。同时,要告知医生是否处于哺乳期等情况,因为哺乳期乳腺组织有其特殊性,穿刺操作需更加谨慎。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穿刺前要充分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等情况,确保患者能耐受穿刺操作。对于有高血压的患者,要确保血压控制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再进行穿刺;对于糖尿病患者,要注意穿刺前后的血糖监测和控制,避免因穿刺等应激情况导致血糖波动过大。
儿童:乳腺结节在儿童中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现,进行穿刺时需特别谨慎。儿童的乳腺组织尚未发育完全,穿刺操作要更加轻柔,同时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状态,尽量安抚儿童,减少其恐惧心理,操作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儿童的反应,确保安全。
乳腺结节穿刺后的护理
局部护理:穿刺后要保持穿刺部位的清洁干燥,避免沾水,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更换敷料,观察穿刺部位是否有红肿、渗血等情况。
休息与活动:患者穿刺后要适当休息,避免剧烈运动等,防止因活动导致穿刺部位出血等情况。一般休息1-2天即可,但具体休息时间需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而定。
病情观察:患者要密切观察自身情况,如是否有发热、穿刺部位疼痛加剧等异常情况,若出现异常要及时就医。
总之,乳腺结节穿刺是一项重要的诊断操作,在临床中有着关键的作用,但在操作前后都需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确保操作的安全、有效,并做好相应的护理等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