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乳头状肿瘤包括良性、交界性和恶性三类。良性有导管内乳头状瘤等,表现为乳头溢液、肿块等;交界性有恶变潜能;恶性如乳头状癌。诊断靠影像学(超声、钼靶)和病理学(穿刺、切除活检)。治疗上良性手术切除,交界性扩大手术范围并密切随访,恶性手术为主,结合辅助治疗。
一、组织学分类
1.良性乳头状瘤
导管内乳头状瘤:较为常见,多发生于经产妇,40-50岁为高发年龄。常表现为乳头溢液,可为血性、浆液性或浆液血性。大体上,肿瘤呈息肉状,有蒂或无蒂,镜下可见导管上皮增生形成乳头状结构,间质为纤维血管组织。其发生与雌激素水平相对增高有关,一般认为是良性病变,但有一定的恶变潜能。
腺纤维瘤伴乳头状增生:是在腺纤维瘤的背景上伴有乳头状增生,属于良性病变范畴。
2.交界性乳头状肿瘤
这类肿瘤具有一定的交界性生物学行为,既有良性的特征,又有恶变倾向的表现。例如导管内乳头状瘤伴有不典型增生,不典型增生细胞有一定的异型性,但还未达到恶性的标准。
3.恶性乳头状肿瘤
乳头状癌:包括浸润性乳头状癌等。浸润性乳头状癌较少见,多发生于中老年女性。肿瘤细胞呈乳头状排列,可向间质浸润。患者多以乳腺肿块就诊,肿块一般边界相对清楚,但有浸润的特点。其预后相对一些其他类型的乳腺癌有一定差异,与肿瘤的分期、分级等因素相关。
二、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乳头溢液:无论是良性还是恶性的乳腺乳头状肿瘤都可能出现乳头溢液情况。良性的导管内乳头状瘤溢液颜色多样,恶性的乳头状癌也可能有溢液,但相对来说,恶性肿瘤导致的溢液可能同时伴有肿块等其他表现。
乳腺肿块:良性的导管内乳头状瘤如果有蒂,肿块可活动;而恶性的乳头状癌肿块边界可能不清,活动度差,随着病情进展,可与皮肤粘连等。
2.不同人群表现差异
育龄女性:导管内乳头状瘤在育龄女性中相对常见,与育龄期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波动等因素相关,此时发现乳头溢液等症状需引起重视,因为可能影响生育及哺乳相关情况,需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中老年女性:对于中老年女性出现的乳腺肿块及乳头溢液,要警惕恶性乳头状肿瘤的可能,因为随着年龄增长,恶性肿瘤的发生率相对增加,且中老年女性身体状况和应对疾病的能力等方面与育龄女性不同,需要更谨慎对待,及时进行检查,如乳腺超声、钼靶、穿刺活检等明确病变性质。
三、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乳腺超声:可以清晰显示乳腺内的肿块情况,包括肿块的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等,对于导管内乳头状瘤,有时可发现扩张的导管内有乳头状结构的回声。超声检查方便、无创,可作为初步筛查手段。
乳腺钼靶:对于发现乳腺内的钙化等情况有一定优势,在诊断乳腺乳头状肿瘤时,尤其是对于伴有钙化的病变,钼靶检查能提供重要信息。但对于致密型乳腺,超声可能更具优势。
2.病理学检查
穿刺活检:通过细针穿刺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可明确肿瘤的良恶性及具体类型。对于怀疑恶性的病变,穿刺活检是明确诊断的重要方法,但穿刺活检有一定的假阴性率,必要时可能需要切除活检。
切除活检:将病变组织完整切除后进行病理检查,是诊断乳腺乳头状肿瘤的金标准,不仅可以明确病变性质,还能准确判断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分级等,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四、治疗原则
1.良性乳头状瘤
一般采取手术治疗,如导管内乳头状瘤可采用乳腺区段切除术,完整切除病变及其周围部分正常乳腺组织,术后预后良好,复发率相对较低。对于腺纤维瘤伴乳头状增生,若病变较小且无症状,可定期观察;若有增大或症状明显,也可考虑手术切除。
2.交界性乳头状肿瘤
治疗倾向于扩大手术范围,因为其有恶变潜能。通常需要行乳腺区段切除或象限切除等手术,术后需密切随访,定期进行乳腺检查,包括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复发或恶变情况。
3.恶性乳头状肿瘤
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根据肿瘤的分期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如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保乳手术等。早期的浸润性乳头状癌若符合保乳手术指征,可考虑保乳手术加术后放疗。
辅助治疗:根据病理分期、免疫组化等结果决定是否进行辅助化疗、内分泌治疗或靶向治疗等。例如,若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阳性,可考虑内分泌治疗;若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可考虑靶向治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