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与心慌多数时候指同一症状表现,心悸是对心脏跳动不适的主观感受,包含心慌概念,其产生与心脏收缩舒张、心率心律等有关。病理性情况有心脏本身疾病(如冠心病、心律失常性疾病、心肌病)和非心脏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贫血)导致。出现时一般人群要保持平静休息,儿童和老年人等特殊人群需重视,儿童要观察并及时就医排查先天性心脏病等,老年人要记录症状并及时就诊查因。
从医学定义角度
心悸的医学定义是患者主观上对心脏跳动的一种不适感觉,可表现为心慌、心跳加快、心跳节律不规则等。而心慌也是患者自我感受到心脏跳动异常的一种描述,所以从定义范畴来讲,心悸包含了心慌的概念,心慌是心悸较为通俗的一种说法。
生理机制相关
无论是心悸还是心慌,其产生往往与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心率、心律等因素有关。例如,当心率过快时,如窦性心动过速,患者会感觉到明显的心慌,从医学检查角度可表现为心悸,通过心电图等检查能发现心率超出正常范围(成人心率正常范围一般为60-100次/分钟);当出现心律失常,如早搏时,患者会有心脏突然停跳感或乱跳感,这也是心悸的一种表现,同时患者也会描述为心慌。
病理性心悸与心慌的情况
心脏本身疾病导致
冠心病:患有冠心病时,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心肌供血不足,可引起心悸或心慌症状。例如,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劳累、情绪激动等情况下,可能出现心前区不适,伴有心慌、心悸,通过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可发现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对于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冠心病的表现可能有所差异,中老年人群相对更常见,但近年来年轻人发病率也有上升趋势,这与现代年轻人不良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
心律失常性疾病:如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患者可出现明显的心悸、心慌症状,心率可快可慢且不规则,听诊时心律绝对不齐,心音强弱不等,脉搏短绌。对于老年人群,心房颤动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可能与老年人心脏结构和功能的退变等因素有关。通过心电图检查可明确诊断心房颤动。
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早期可能出现心悸、心慌,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心力衰竭等表现。不同年龄阶段的心肌病患者表现有所不同,儿童心肌病可能与遗传等先天性因素有关,而成人心肌病多与感染、中毒等因素相关。
非心脏疾病导致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导致机体代谢亢进,交感神经兴奋,患者会出现心悸、心慌,还常伴有多汗、手抖、消瘦等症状。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中青年女性相对多见。通过甲状腺功能检查,如血清甲状腺素(T4)、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促甲状腺激素(TSH)等指标可明确诊断。
贫血:重度贫血时,血液携氧能力下降,心脏为了满足机体的氧需求,会加快跳动,患者出现心悸、心慌,同时伴有面色苍白、乏力等表现。各年龄段均可发生贫血相关的心悸心慌,儿童可能因营养不良等导致贫血,成年人则可能因慢性失血等原因引起贫血。通过血常规检查,血红蛋白浓度等指标可判断是否存在贫血及贫血的严重程度。
出现心悸或心慌时的应对及注意事项
一般人群的应对
当出现心悸或心慌时,首先要保持平静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焦虑,因为情绪紧张可能会加重症状。可以先坐下或躺下休息片刻,观察症状是否缓解。如果是生理性因素引起,如因喝浓茶、咖啡等导致,一般休息后可逐渐缓解。
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出现心悸或心慌时,家长要格外重视。儿童表述可能不准确,需要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面色等情况。儿童出现心悸心慌可能与先天性心脏病等有关,如先天性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等,家长应及时带儿童就医,进行心脏超声等检查,明确病因。同时要注意儿童的生活规律,避免过度劳累、剧烈运动等诱发因素。
老年人:老年人出现心悸或心慌时,由于老年人机体功能减退,病情变化可能较快。要注意记录心悸或心慌发作的频率、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情况。老年人可能患有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疾病可能会影响心脏功能,从而导致心悸心慌。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进行全面的检查,包括心电图、心脏彩超、血常规、甲状腺功能等检查,以明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总之,心悸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心慌的意思,但需要区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的情况,出现相关症状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特殊人群更要重视并及时就医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