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会在社交交流、语言沟通、重复刻板行为、感知觉、智力发育及情绪行为等多方面表现出异常症状,如社交交流存在婴幼儿期对呼唤无回应、学龄期难建正常伙伴关系等障碍;语言沟通有发育延迟、使用异常情况;重复刻板行为包括动作刻板、兴趣狭窄;感知觉存在听觉、视觉异常;智力发育不均衡,情绪行为易出现不稳定、自伤等问题。
学龄期及以后表现:在学龄期,自闭症宝宝可能难以与同龄人建立正常的伙伴关系,不会主动参与集体游戏,不懂得分享、合作等社交规则。例如,在班级活动中,他们可能独自玩耍,不参与其他同学的互动,难以理解集体活动中的社交情境和角色。这是由于他们的社交认知和社交技能发展滞后,无法融入正常的社交群体环境,长期下去可能会导致孤独感加剧,进一步影响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
语言沟通障碍
语言发育延迟:很多自闭症宝宝会出现语言发育延迟的情况,可能在1-2岁时还不能说出有意义的单词,或者语言发展明显落后于同龄人。比如正常儿童1岁左右能说简单的叠词,而自闭症宝宝可能到2岁仍不能清晰表达简单的需求。这与大脑中语言中枢的发育及语言学习相关神经通路的异常有关,使得他们在语言的理解、表达和运用方面出现困难。
语言使用异常:即使部分自闭症宝宝有语言能力,也可能存在语言使用异常的情况。例如,刻板重复地使用语言,总是重复别人说过的话或自己之前说过的话,称为模仿语言;或者语言内容与当时情境不相关,出现话题转移不恰当的情况。还有可能存在代词使用错误,如把“我”说成“你”等。这种语言使用的异常反映了他们在语言的语义理解、语用规则掌握等方面存在问题,影响了正常的人际沟通和信息交流。
重复刻板行为
动作刻板:常见的有重复性的拍手、摇晃身体、旋转物品等动作,而且这些动作往往会持续很长时间,并且形式比较固定。例如,有的宝宝会不停地拍手,每天都会重复这个动作,每次持续几分钟甚至更长时间。从神经生物学角度推测,可能是大脑中的神经递质调节异常,导致运动控制和行为调节出现紊乱,使得他们通过这种刻板动作来获得某种内部的刺激或满足感。
兴趣狭窄:自闭症宝宝通常对某些特定的事物或活动有着异常狭窄的兴趣。比如只对某一种类型的玩具(如旋转的风扇、特定颜色的物品等)感兴趣,而且会反复专注于这个事物,对其他丰富多彩的事物缺乏兴趣。这种兴趣狭窄的特点限制了他们的认知发展和对周围世界的探索,因为他们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非常有限的事物上,而忽略了其他更广泛的学习和体验机会。
感知觉异常
听觉异常:部分自闭症宝宝对声音的敏感度异常,可能对某些正常音量的声音表现出过度敏感,出现烦躁、哭闹等反应,而对另一些声音又充耳不闻。例如,听到尖锐的声音时会捂住耳朵,但是对周围人的呼唤声却没有明显反应。这是因为他们的听觉神经系统对声音的处理存在偏差,可能是内耳或听觉中枢的功能异常导致对声音信号的感知和整合出现问题。
视觉异常:有的自闭症宝宝可能对光线、物体的形状、颜色等有特殊的反应,比如长时间盯着某个发光的物体看,或者对特定颜色的图案特别着迷。也可能存在视觉追踪困难,不能很好地跟随移动的物体进行视觉追踪。这与视觉皮层的发育和视觉信息处理通路的异常有关,影响了他们对视觉刺激的正常感知和加工,进而影响了他们的认知和社交互动,因为很多社交信息是通过视觉来传递和获取的。
其他相关症状
智力发育不均衡:自闭症宝宝的智力发展往往不均衡,可能在某些方面(如机械记忆、空间感知等)有相对较好的表现,但在社交认知、抽象思维等方面明显落后。例如,有的宝宝可以很准确地记住大量的物品名称或数字,但却不懂得如何与他人进行简单的交流互动。这种智力发育的不均衡是自闭症的一个重要特征,与大脑不同区域的发育差异有关,有的区域发育相对正常甚至超常,而负责社交、情感等功能的区域发育滞后。
情绪行为问题:自闭症宝宝可能出现情绪不稳定的情况,容易出现发脾气、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比如在遇到一些微小的变化或不如意的事情时,就会大发脾气,哭闹不止。同时,还可能出现自伤行为,如打头、咬自己等。这些情绪行为问题的产生与他们无法有效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以及对周围环境的不适应有关,长期的情绪困扰如果得不到妥善处理,会进一步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