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热的评估需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鉴别诊断多方面进行。临床表现包括前驱感染表现(如链球菌感染证据、全身症状)、典型症状(关节炎、心脏炎、环形红斑、皮下结节);实验室检查有炎症指标(ESR、CRP)和自身抗体(抗链球菌抗体等)异常;影像学检查中心脏超声对心脏炎诊断评估重要,X线可辅助心包积液诊断;鉴别诊断需与其他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结核性关节炎)和心脏疾病(病毒性心肌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区分,不同人群判断时要综合其特点。
一、临床表现评估
1.前驱感染表现
链球菌感染证据:风湿热通常发生在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1-5周左右。患者可能有近期患过扁桃体炎、咽炎等链球菌感染性疾病的病史,比如出现咽痛、发热等症状,咽拭子培养可检出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血清学检查可见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等抗体滴度升高。
全身症状:患者可能有发热,体温可呈低热或中等度热,也有部分患者体温较高,同时伴有乏力、多汗、面色苍白等全身不适症状,儿童患者可能相对更易出现精神不振等表现。
2.典型风湿热症状
关节炎:多累及大关节,以膝、踝、肘、腕、肩等关节为主,呈游走性、多发性关节炎。关节局部表现为红、肿、热、痛,活动受限,但一般不会留下永久性畸形。例如膝关节受累时,患者行走、屈伸膝关节会有明显疼痛和活动障碍。
心脏炎:是风湿热最严重的表现,可累及心肌、心内膜、心包等。心肌炎时患者可有心悸、气短等症状,听诊可闻及心率加快,心尖区第一心音减弱,可出现奔马律;心内膜炎主要累及二尖瓣,其次为主动脉瓣,可在心尖区闻及收缩期吹风样杂音或舒张期隆隆样杂音;心包炎时可有心前区疼痛,听诊可闻及心包摩擦音,严重时可出现心包积液,表现为心界扩大、心音遥远等。
环形红斑:为淡红色、环形或半环形边界清楚的红斑,多见于躯干和四肢近端,压之褪色,数小时或1-2天内消退,可反复出现。
皮下结节:多见于肘、腕、膝、踝等关节伸侧的骨质隆起或肌腱附着处,为无痛性、圆形或椭圆形硬结,与皮肤无粘连,直径0.1-1cm,数目不等。
二、实验室检查辅助判断
1.炎症指标
红细胞沉降率(ESR):风湿热活动期常增快,ESR加快反映体内存在炎症反应,但需注意一些生理因素如儿童、妊娠期等也可能影响ESR结果,需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C反应蛋白(CRP):风湿热活动期CRP常升高,其升高程度与疾病的活动度相关,病情缓解时CRP可降至正常。
2.自身抗体
抗链球菌抗体:除ASO外,还有抗脱氧核糖核酸酶B、抗链球菌激酶等抗体,这些抗体升高提示近期有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
其他自身抗体:部分患者可出现抗心肌抗体等,但这些抗体的特异性相对不如抗链球菌抗体。
三、影像学检查辅助
1.心脏超声:对于心脏炎的诊断和病情评估有重要价值。可以观察心肌的运动情况、心瓣膜的病变程度、心包积液的量等。例如,能清晰显示二尖瓣反流的程度、主动脉瓣是否有病变等,有助于判断心脏炎的严重程度。
2.X线检查:对于心包积液的诊断有一定帮助,可发现心影向两侧扩大呈烧瓶样等心包积液的典型X线表现,但相对心脏超声敏感性稍低。
四、鉴别诊断要点
1.与其他关节炎鉴别
类风湿关节炎:多为对称性小关节受累,常伴有晨僵,病程长,可出现关节畸形,类风湿因子多呈阳性,与风湿热的游走性大关节受累不同。
结核性关节炎:多有结核中毒症状,如低热、盗汗、乏力等,关节症状常伴有其他结核病灶表现,PPD试验等有助于鉴别。
2.与其他心脏疾病鉴别
病毒性心肌炎:多有病毒感染前驱病史,如近期有感冒等病毒感染史,心脏症状相对风湿性心脏炎可能有所不同,病毒学检查可发现相关病毒感染证据。
感染性心内膜炎:多有基础心脏病史,发热多为持续性,可伴有皮肤瘀点、脾大等周围体征,血培养可检出致病微生物,心脏超声可发现心瓣膜或心内膜有赘生物等。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判断风湿热时需综合考虑各自特点。例如,儿童患者临床表现可能相对不典型,更需仔细询问病史和全面检查;女性患者在月经等生理状态下可能对一些症状的感知和表现与男性有所不同;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出现心脏相关症状时,鉴别诊断需更加谨慎,要充分结合各项检查综合判断是否为风湿热引起的心脏病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