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可根据病因及发病机制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按病理和心电图分为Q波型和非Q波型;按全球统一定义分为Ⅰ型(自发的与缺血相关的心肌梗死)、Ⅱ型(继发于缺血的心肌梗死)、Ⅲ型(突发心源性死亡包括心脏停搏)、Ⅳ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相关的心肌梗死,又分Ⅳa型和Ⅳb型)、Ⅴ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相关的心肌梗死)。
一、根据病因及发病机制分型
1.原发性心肌梗死
多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斑块破裂、出血,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心肌持续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常见于有长期动脉粥样硬化病史的人群,如年龄较大(通常≥40岁)、有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这些因素会促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增加斑块不稳定及破裂的风险,从而引发原发性心肌梗死。
2.继发性心肌梗死
由其他较少见的原因引起,例如冠状动脉栓塞,栓子可来自心源性(如心房颤动时心房壁的血栓脱落)、血管源性(如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等,栓子阻塞冠状动脉导致心肌梗死。这种情况可见于有心房颤动病史的患者,尤其是未规律抗凝治疗的患者,其心房内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可能导致冠状动脉栓塞引发心肌梗死;另外,外伤导致冠状动脉壁损伤也可能引发继发性心肌梗死,此类情况相对较少见,但也需关注。
二、按照病理和心电图分型
1.Q波型心肌梗死
心电图上出现病理性Q波,是由于冠状动脉完全闭塞,心肌发生透壁性坏死,坏死心肌的电活动消失,在心电图上表现为相应导联出现病理性Q波。其病理改变为心肌全层坏死,坏死灶累及心室壁的全层或大部分。常见于冠状动脉主干或主要分支急性完全闭塞的情况,如左前降支近端急性闭塞,可导致广泛前壁的Q波型心肌梗死,在心电图上表现为V1-V6等导联出现病理性Q波,患者多有较严重的心肌缺血坏死过程。
2.非Q波型心肌梗死
心电图上无病理性Q波,主要是冠状动脉不完全闭塞或闭塞时间较短,心肌坏死未累及全层,心电图表现为ST段压低或T波改变等。病理上心肌坏死范围相对局限,未达到透壁程度。常见于冠状动脉狭窄基础上的血流波动,如狭窄处血流短暂减少但未完全中断,导致心肌发生缺血但未完全坏死,此类患者可能有较轻的胸痛等症状,但心电图改变不典型,需要结合心肌损伤标志物等综合判断。
三、全球统一定义的心肌梗死分型
1.Ⅰ型:与缺血相关的自发的心肌梗死
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侵蚀或裂隙,伴有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完全或不完全闭塞,引起心肌缺血坏死。通常有胸痛等心肌缺血的临床表现,心肌损伤标志物升高,心电图有相应改变。常见于有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人群,如男性、绝经后女性、肥胖、吸烟等人群,这些因素促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展,增加了Ⅰ型心肌梗死的发生风险。
2.Ⅱ型:继发于缺血的心肌梗死
由心肌氧供需失衡引起,如冠状动脉痉挛、贫血、心律失常、高血压或低血压等导致心肌需氧量增加或供氧量减少,进而引发心肌梗死。例如严重贫血患者,由于血红蛋白含量降低,携氧能力下降,心肌供氧不足,可导致心肌梗死;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心脏跳动过快,舒张期缩短,心肌供血时间减少,也可能引发Ⅱ型心肌梗死。
3.Ⅲ型:突发心源性死亡,包括心脏停搏
患者有心肌缺血症状,但在发生心肌坏死生物标志物升高之前就已经发生心源性死亡,通常伴有心肌缺血的症状和心电图改变,但因死亡发生迅速,心肌损伤标志物还未来得及升高就已死亡。常见于有严重心血管疾病基础的患者,如严重冠心病患者,病情突然恶化导致心源性死亡。
4.Ⅳ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相关的心肌梗死
Ⅳa型:与PCI相关的心肌梗死,定义为PCI术后心肌损伤标志物升高超过正常上限的5倍,同时有以下至少一项:新的病理性Q波或左束支传导阻滞;冠状动脉造影或影像学证实新的冠状动脉闭塞;新的存活心肌节段性运动异常。Ⅳb型:与支架血栓形成相关的心肌梗死,表现为PCI术后24小时内出现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同时心肌损伤标志物升高超过正常上限的5倍,冠状动脉造影或影像学证实支架内血栓形成。
5.Ⅴ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相关的心肌梗死
定义为CABG术后心肌损伤标志物升高超过正常上限的10倍,同时伴有新的病理性Q波、新的移植血管或新的冠状动脉闭塞,或新的存活心肌节段性运动异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