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心肌炎需综合病史、症状、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心电图及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信息诊断,发病前多有病毒感染前驱症状,有心脏相关症状,体格检查有心率、心音、杂音等异常,实验室检查有心肌损伤标志物及炎症指标变化、病原学相关检测,心电图有心律失常、ST-T改变,影像学检查可发现心脏结构、功能及心肌等改变,还需与其他心脏疾病鉴别,要考虑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及时全面评估避免延误病情。
一、病史与症状
1.前驱感染史:多数患儿在发病前1-3周有病毒感染前驱症状,如发热、全身倦怠感即所谓“感冒”样症状或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不同年龄患儿前驱感染表现可能有差异,婴幼儿可能仅表现为精神萎靡、拒食等非特异表现,这与小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对感染的反应相对不典型有关。
2.心脏相关症状:患儿可出现心悸、胸闷、胸痛、乏力等症状,年龄较小的患儿可能表达不清,常表现为烦躁不安、活动减少等。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水肿甚至心源性休克等表现,如婴儿可能出现呼吸急促、口唇发绀,年长儿可能诉说呼吸困难等。
二、体格检查
1.心率异常:心率可增快、减慢或心律不齐。心率增快较为常见,与发热、心肌受损后心脏代偿等因素有关;而心律不齐多表现为早搏等,可通过心电图检查进一步明确。
2.心音改变:心音低钝,有时可闻及第三心音或奔马律,这是由于心肌收缩力减弱等原因导致心脏听诊出现异常改变。
3.心脏杂音:部分患儿可在心尖部闻及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多为心功能不全导致二尖瓣相对关闭不全引起,但需注意与生理性杂音鉴别。
4.其他体征:严重心肌炎患儿可能出现血压下降、脉搏细弱等休克表现,或者伴有肝大等心力衰竭体征,婴儿可能有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等表现。
三、实验室检查
1.血液生化检查
心肌损伤标志物: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或心肌肌钙蛋白T(cTnT)升高是重要的心肌损伤指标。CK-MB在心肌受损后数小时开始升高,1-2天达高峰,3-4天恢复正常;cTnI或cTnT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更高,发病后3-4小时即可升高,11-24小时达高峰,可持续数天至数周。例如,有研究表明在小儿心肌炎患儿中,cTnI的阳性率较高,能较好地反映心肌损伤程度。
炎症指标: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轻度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可增高,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可升高,提示体内存在炎症反应,多与病毒感染后的免疫反应有关。
2.病原学检查
病毒学检测:可采取咽拭子、粪便、血液等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如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的分离,但病毒分离阳性率较低。
血清学检查: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特异性病毒抗体滴度呈4倍及以上增高有诊断意义,例如柯萨奇病毒抗体、腺病毒抗体等的检测,但单次血清抗体阳性只能作为可疑病因的参考,因为可能存在既往感染的情况。
四、心电图检查
1.心律失常:常见的心律失常有室性早搏、房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等。例如,可出现频发的室性早搏,表现为心电图上QRS波群提前出现,形态宽大畸形,T波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等;房室传导阻滞可表现为P-R间期延长等不同程度的阻滞类型。
2.ST-T改变:ST段压低、T波低平或倒置等,提示心肌缺血损伤。不同导联的ST-T改变可能反映不同部位心肌的受累情况。
五、影像学检查
1.超声心动图:可观察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心肌炎患儿可出现心室壁运动减弱、心室扩大、心功能减退等表现,如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增大、射血分数降低等。通过超声心动图还可以评估心包情况,部分患儿可能有心包积液。
2.心脏磁共振成像(CMR):对心肌炎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CMR可以显示心肌水肿、坏死等改变,有助于早期诊断和评估心肌损伤的范围和程度,尤其对于不典型的心肌炎患儿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例如,CMR可发现心肌延迟强化等特征性表现,提示心肌坏死。
小儿心肌炎的临床诊断需要综合病史、症状、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心电图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进行判断,同时要注意与其他类似心脏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等进行鉴别诊断。在诊断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小儿不同年龄阶段的生理病理特点,以便准确地做出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对于疑似心肌炎的患儿,应及时进行全面评估,避免延误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