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治疗包括非药物和药物治疗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非药物治疗有生活方式调整,如DASH饮食、体重管理、运动;药物治疗常用利尿剂、钙通道阻滞剂、ACEI、ARB等;特殊人群中老年要缓慢降压防脏器灌注不足,儿童先非药物治疗,妊娠要保胎儿选安全药物。
一、非药物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采用DASH饮食模式,即富含水果、蔬菜、低脂乳制品,含适量优质蛋白,减少饱和脂肪和胆固醇摄入的饮食。例如,多吃全谷物、瘦肉、鱼类、坚果等,限制钠盐摄入,每日钠盐摄入量应低于5克,这对控制血压非常重要,大量研究表明高盐饮食会显著升高血压。对于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严格控制钠盐摄入能有效辅助血压控制;年轻患者若不注意饮食中钠盐的含量,长期下来也会增加患高血压的风险。
体重管理:超重和肥胖是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患者应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18.5-23.9kg/㎡。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度运动来减轻体重,每减轻1kg体重,血压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对于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患者,体重管理的目标相同,但实现方式可能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比如年轻女性可能更倾向于通过瑜伽、健身操等运动方式来控制体重,而中老年男性可能更适合散步、慢跑等运动。
运动:每周应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也可结合力量训练。运动可以通过多种机制降低血压,包括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少交感神经活性等。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在运动时要注意运动强度和方式,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血压突然升高;年轻患者在开始运动计划时,要逐渐增加运动负荷,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节奏。
二、药物治疗
常用药物类型:
利尿剂:通过促进排尿,减少血容量来降低血压,例如氢氯噻嗪等。适用于轻、中度高血压,尤其是老年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但使用时要注意监测血钾等电解质水平,长期使用可能会引起低钾血症等不良反应。对于有肾功能不全病史的患者,使用利尿剂时要谨慎评估肾功能情况;老年患者由于肾功能可能减退,在使用利尿剂过程中要更密切监测电解质和肾功能。
钙通道阻滞剂(CCB):如氨氯地平,通过阻滞血管平滑肌细胞的钙离子通道,松弛血管平滑肌,降低外周血管阻力而降压。对各种年龄段和不同性别、不同程度高血压患者均有降压作用,尤其适用于老年高血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合并稳定型心绞痛等患者。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面部潮红、头痛、下肢水肿等不良反应,一般随着用药时间延长可逐渐耐受。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例如卡托普利,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减少血管紧张素Ⅱ生成,从而舒张血管降低血压。适用于伴有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糖尿病肾病等的高血压患者,但高钾血症、双侧肾动脉狭窄患者禁用。对于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ACEI类药物不仅能降压,还对保护肾功能有一定好处;但双侧肾动脉狭窄患者使用会加重病情,这在用药前需要详细询问病史并进行相关检查来排除。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如氯沙坦,通过阻断血管紧张素Ⅱ与受体的结合,发挥降压作用。适应证与ACEI相似,也可用于不能耐受ACEI干咳不良反应的患者。同样,高钾血症、双侧肾动脉狭窄患者禁用。对于女性患者和老年患者,ARB类药物的降压效果和安全性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评估,在用药过程中要关注血钾水平和肾功能变化。
三、特殊人群高血压治疗注意事项
老年高血压患者: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较大,尤其是收缩压,所以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缓慢降压,避免血压骤降引起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灌注不足。同时,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用药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与其他降压药合用时要谨慎评估是否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儿童高血压:儿童高血压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现需要积极寻找病因。多数儿童高血压与肥胖、遗传等因素有关,治疗首先以非药物治疗为主,如严格控制体重、改善生活方式等。只有在非药物治疗无效或高血压严重时才考虑药物治疗,且药物选择要谨慎,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可能有影响的药物。
妊娠高血压:妊娠高血压需要特别关注,治疗目标是控制血压在安全范围,同时保证胎儿的正常发育。常用的降压药物有甲基多巴等,在选择药物时要充分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避免使用对胎儿有潜在危害的药物,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孕妇血压和胎儿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