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可累及面神经引发面瘫,其机制是病毒致神经节炎症水肿压迫面神经;临床表现有面部表情肌运动障碍、味觉障碍、听觉过敏等;诊断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电生理、影像学等辅助检查;治疗包括抗病毒、糖皮质激素、营养神经及康复治疗;预后受年龄、病情严重程度、治疗开始时间影响,多数可不同程度恢复,部分留后遗症,儿童预后需长期关注。
一、带状疱疹引起面瘫的机制
带状疱疹病毒(VZV)可累及面神经,当病毒侵犯膝状神经节时,会引起面神经麻痹,出现面瘫症状。病毒感染导致神经节炎症、水肿,压迫面神经,影响神经传导功能,进而引发面部肌肉运动障碍等面瘫表现。年龄较大的人群由于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更容易在带状疱疹发病时并发面瘫;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影响机体免疫功能的患者,发生带状疱疹后并发面瘫的风险也会增加。
二、带状疱疹引起面瘫的临床表现
1.面部表情肌运动障碍:患侧面部肌肉无力或瘫痪,表现为不能皱眉、闭眼困难、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等,患者无法完成正常的面部表情动作,例如无法正常闭眼会导致眼部容易受到损伤,暴露性角膜炎等风险增加。
2.味觉障碍:因为面神经主管味觉的纤维受累,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丧失,这会影响患者的食欲和味觉体验,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会表现为进食时对食物味道的感知异常,进而影响营养摄入。
3.听觉过敏:病变累及面神经镫骨肌支时,可出现听觉过敏,患者对正常音量的声音感觉过强,这会使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对声音环境的适应受到影响,尤其是对于儿童,可能会因为对声音敏感而产生烦躁等情绪。
三、带状疱疹引起面瘫的诊断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是否有带状疱疹的典型表现,如身体单侧出现成簇的水疱、伴有疼痛等,同时了解面瘫症状出现的时间与带状疱疹发病时间的关系等。对于儿童患者,要询问家长关于患儿发病前是否有发热、皮肤疱疹等情况。
2.体格检查:通过面部肌肉运动功能检查,如观察皱眉、闭眼、鼓腮等动作来评估面瘫的程度;进行味觉测试来判断是否有味觉障碍;检查听觉是否过敏等。
3.辅助检查:
电生理检查:如面神经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等,可评估面神经的功能状态,判断神经损伤的程度,有助于了解病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都可以进行相应的电生理检查,但儿童检查时需注意安抚,使其配合检查。
影像学检查:头部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可排除其他颅内病变引起的面瘫,明确是带状疱疹累及面神经导致的面瘫,对于有基础疾病或症状不典型的患者更有必要进行该项检查。
四、带状疱疹引起面瘫的治疗
1.抗病毒治疗:早期使用抗病毒药物可以抑制病毒复制,减少病毒对神经的进一步损害。常用的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等,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需要根据体重等情况调整药物使用,但要严格遵循药物使用的基本原则,确保安全有效。
2.糖皮质激素治疗:早期合理使用糖皮质激素可以减轻神经炎症、水肿,缓解神经压迫。例如泼尼松等,使用时要考虑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等情况,如儿童使用需谨慎评估风险收益比,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使用时要密切监测血糖等指标。
3.营养神经治疗:使用维生素B1、维生素B12等营养神经的药物,促进神经的修复和再生。这些药物对于各个年龄阶段的患者都可以应用,但要注意药物的剂型和剂量选择要适合患者情况。
4.康复治疗:在病情稳定后,尽早进行面部肌肉的康复训练,如面部按摩、表情肌运动训练等。康复治疗对于促进面瘫恢复至关重要,儿童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时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和耐心引导,帮助患儿进行相关训练动作。
五、带状疱疹引起面瘫的预后
1.影响预后的因素
年龄:年轻患者机体修复能力较强,预后相对较好;年龄较大的患者尤其是老年人,预后可能相对较差,恢复时间较长且可能遗留一定程度的面瘫后遗症。
病情严重程度:发病时面瘫症状越严重,如完全性面瘫等,预后相对较差;而症状较轻的部分性面瘫,预后相对较好。
治疗开始时间:尽早开始抗病毒、糖皮质激素等治疗的患者,预后相对更好,因为早期干预可以最大程度减轻神经损伤,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2.预后情况: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大部分患者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但仍有部分患者可能遗留面部表情肌运动不完全恢复、味觉障碍等后遗症。儿童患者在及时治疗和康复训练下,部分可以完全恢复,但也有少数可能遗留一定问题,需要长期关注其面部功能恢复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