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关节疼痛的原因多样,包括退行性病变(年龄增长致关节软骨磨损、肥胖增加关节压力)、自身免疫性疾病(类风湿关节炎因免疫异常及遗传因素致关节受损)、创伤及劳损(急性创伤如骨折、韧带损伤,慢性劳损如职业或运动过度致关节劳损)、感染(细菌感染致化脓性关节炎、结核杆菌感染致结核性关节炎)、代谢性疾病(痛风因尿酸代谢异常及不良生活方式致尿酸盐结晶沉积引发炎症)。
一、退行性病变相关原因
(一)骨关节炎
1.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关节软骨会逐渐发生磨损、退变。例如,30岁以后软骨细胞的合成与分解代谢开始出现失衡,40岁后软骨基质中的蛋白多糖含量逐渐减少,纤维成分增加,到60岁时,大部分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关节软骨退变,进而引发全身骨关节疼痛,这在膝关节、髋关节等负重关节更为常见。
2.肥胖因素:肥胖人群体重较大,关节承受的压力增加,会加速关节软骨的磨损。研究表明,体重指数(BMI)每增加1,患膝关节骨关节炎的风险增加6%左右。过多的体重负荷会使膝关节软骨面受到不均匀的应力,导致软骨磨损、剥脱,从而引起关节疼痛。
二、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原因
(一)类风湿关节炎
1.免疫异常:自身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关节滑膜,导致滑膜炎症。这种炎症会逐渐侵蚀关节软骨和骨组织。在发病初期,常表现为小关节(如双手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等)的对称性疼痛、肿胀、僵硬,随着病情进展,可累及全身其他关节,包括膝关节、髋关节等,疼痛呈持续性,且在早晨起床时较为明显,称为“晨僵”,持续时间一般超过1小时。
2.遗传因素:遗传易感性在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中起到一定作用。如果家族中有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那么亲属患病的风险比普通人群高2-10倍。研究发现,某些基因位点的变异与类风湿关节炎的易感性相关,如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4等基因位点。
三、创伤及劳损相关原因
(一)急性创伤
1.骨折:当遭受外力撞击等情况时,可能导致全身各部位的骨折,如上肢骨折、下肢骨折等。骨折部位会出现明显的疼痛、肿胀、畸形及活动受限等症状。例如,摔倒时手部撑地可能导致桡骨远端骨折,受伤部位会有剧烈疼痛,并且因为骨折端的移位等情况,会影响关节的正常活动。
2.韧带损伤:在运动或意外事件中,关节周围的韧带可能发生损伤,如膝关节的前交叉韧带损伤、踝关节的外侧副韧带损伤等。韧带损伤后,关节的稳定性受到影响,会出现疼痛、肿胀,且关节活动时疼痛加剧,例如前交叉韧带损伤后,膝关节在屈伸活动时会有明显的不稳定感和疼痛。
(二)慢性劳损
1.职业因素: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或需要反复使用某些关节的职业,容易导致关节劳损。比如长期伏案工作的人群,颈椎关节长期处于屈曲姿势,容易引发颈椎病,出现颈部疼痛、僵硬,甚至上肢放射性疼痛;长期站立工作的人群,膝关节长期承受体重压力,容易发生膝关节劳损,导致膝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
2.运动过度:过度运动也会引起骨关节劳损。例如长跑爱好者,如果训练强度过大、频率过高,可能会导致膝关节软骨磨损、跟腱炎等,出现膝关节疼痛、跟腱部位疼痛等症状。
四、感染相关原因
(一)细菌感染
1.化脓性关节炎:细菌侵入关节腔引起感染,常见的致病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儿童由于免疫系统相对较弱,更容易发生化脓性关节炎。发病时关节会出现剧烈疼痛、红肿、发热,关节活动受限,如髋关节化脓性关节炎时,患儿会表现为髋关节疼痛、不敢活动,伴有高热等全身症状。
2.结核杆菌感染:结核杆菌可侵犯关节,引起结核性关节炎。多发生在脊柱、髋关节等部位。病程进展相对缓慢,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伴有低热、盗汗、乏力等全身症状,如髋关节结核时,患者会有髋关节疼痛,逐渐出现跛行等症状。
五、代谢性疾病相关原因
(一)痛风
1.尿酸代谢异常:体内尿酸生成过多或排泄减少,导致血尿酸水平升高。尿酸盐结晶会沉积在关节腔内,引起急性炎症反应,导致关节疼痛。常见于第一跖趾关节,但也可累及全身其他关节,如膝关节、踝关节等。发作时关节突然出现剧烈疼痛,伴有红肿、发热,疼痛往往在夜间突然发作,疼痛程度较为剧烈,像刀割样或撕裂样。
2.饮食及生活方式因素:长期高嘌呤饮食(如大量食用动物内脏、海鲜、肉类等)、饮酒(尤其是啤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痛风的发病风险。例如,长期大量饮酒会影响尿酸的代谢,使血尿酸水平升高,从而诱发痛风性关节炎发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