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疮是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或瘀血并肿大的疾病,分内痔、外痔、混合痔,症状有便血、脱出、疼痛等,检查用肛门视诊、直肠指诊等,治疗有一般、药物、手术治疗;肛瘘是肛管或直肠与肛周皮肤相通的肉芽肿性管道,有肛周反复流脓、肿痛等症状,检查用肛门视诊、直肠指诊等,治疗以手术为主,非手术为辅。
一、定义与病理机制
痔疮:是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或瘀血并肿大的疾病,主要由肛垫下移和静脉曲张等因素引起,包括内痔、外痔、混合痔。内痔是肛垫的支持结构、静脉丛及动静脉吻合支发生病理性改变或移位;外痔是齿状线远侧皮下静脉丛的病理性扩张或血栓形成;混合痔则是内痔和外痔的静脉丛相互融合。
肛瘘:是肛管或直肠与肛周皮肤相通的肉芽肿性管道,通常由内口、瘘管、外口三部分组成,多数是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破溃或切开引流后的后遗症,少数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或克罗恩病等特殊疾病引起,内口多位于齿状线附近,外口位于肛周皮肤。
二、症状表现
痔疮
内痔:一般无痛,以便血和脱出为主要表现,便血多为便后滴血或喷射状出血,初期脱出可自行回纳,后期需用手推回甚至不能回纳;当内痔合并血栓形成、嵌顿、感染时,可出现疼痛。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病,生活方式方面,久坐、久站、便秘等人群易患,孕妇由于腹压增加也较易发病。
外痔:主要表现为肛门不适、潮湿不洁,有时有瘙痒,如发生血栓及炎症时则有疼痛,结缔组织外痔多由肛门缘皮肤损伤后愈合不良或炎症刺激导致结缔组织增生形成;静脉曲张性外痔是齿状线远侧皮下静脉丛的病理性扩张或血栓形成;炎性外痔多由肛缘皮肤感染引起;血栓性外痔常因便秘、排便用力等使肛门缘静脉破裂,血液外渗形成血栓。
混合痔:兼具内痔和外痔的症状,可出现便血、脱出、疼痛、瘙痒等多种表现。
肛瘘:主要症状为肛周反复流脓、肿痛,外口可间断或持续流出少量脓性、血性、黏液性分泌物,分泌物刺激肛周皮肤可引起瘙痒,有时外口暂时闭合,脓液积聚可导致局部肿痛,甚至发热等全身症状,一般无明显疼痛,除非肛瘘感染急性发作。各年龄阶段均可发病,有肛周脓肿病史的人群易患,克罗恩病等特殊疾病患者也可能并发肛瘘。
三、检查方法
痔疮
肛门视诊:医生观察肛门周围,可发现外痔、脱出的内痔等情况。
直肠指诊:有助于了解直肠内有无其他病变,同时可感知肛管内有无异常隆起及括约肌的紧张度等,但对内痔诊断价值有限。
肛门镜检查:能直接观察内痔的部位、大小、形态等,还可发现直肠黏膜有无充血、水肿、溃疡、肿瘤等病变。不同年龄人群检查时操作需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儿童检查需更加轻柔。
肛瘘
肛门视诊:可见肛周外口,有时可发现肉芽组织或脓性分泌物,通过外口位置可初步判断肛瘘的大致走向。
直肠指诊:可触及条索状瘘管,按压时有脓性分泌物从外口溢出。
探针检查:用探针从外口伸入,可探查瘘管的走行及内口位置,但要注意避免造成假道。
影像学检查:如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复杂肛瘘的诊断有重要价值,能清晰显示肛瘘的瘘管分布、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尤其适用于高位肛瘘及复杂肛瘘的评估。各年龄人群检查时需根据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式,儿童进行影像学检查时需注意辐射剂量等问题。
四、治疗原则
痔疮
一般治疗:适用于无症状的痔疮,包括增加纤维性食物,改变不良的大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防治便秘和腹泻等。不同年龄人群饮食调整需符合其生长发育或身体状况,儿童要注意营养均衡且避免刺激性食物。
药物治疗:可局部使用栓剂、膏剂等,如含有氢化可的松等成分的药物,有消肿、止痛、止血等作用;口服药物主要是改善局部静脉回流的药物等。但药物使用需谨慎,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用药更要严格遵循安全原则。
手术治疗:适用于保守治疗无效或症状严重的痔疮,如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外剥内扎术等。手术方式的选择需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等因素综合考虑。
肛瘘
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目的是切开或切除瘘管,敞开创面使其愈合,手术方式有瘘管切开术、挂线疗法、肛瘘切除术等。挂线疗法适用于高位肛瘘,利用橡皮筋或有腐蚀作用的药线的机械性压迫作用,缓慢切开肛瘘,对肛门括约肌的损伤较小,能较好地保护肛门功能。不同年龄患者手术方式选择需考虑其身体发育情况等,儿童肛瘘手术需更加谨慎,尽量选择对肛门功能影响小的术式。
非手术治疗:一般仅作为辅助治疗或术前准备等,如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等,但不能根治肛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