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乳腺炎可分为哺乳期和非哺乳期,诊断依据临床表现(症状有胀痛、发热等,体征有皮肤红肿、肿块等)及辅助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等升高、乳腺超声见炎性肿块或脓肿、乳汁细菌培养明确病原菌);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哺乳调整、休息饮食)、药物治疗(抗生素及中药)、手术治疗(脓肿切开引流);哺乳期女性需注意哺乳姿势等,非哺乳期女性要排查病因、调节心理。
一、急性乳腺炎的诊断
(一)临床表现
1.症状
哺乳期女性常见,初起时常有乳房胀痛、局部皮温升高,随后可出现搏动性疼痛,伴有发热,体温可在38℃-39℃甚至更高,部分患者还可出现寒战。随着病情发展,可触及乳房内有肿块,肿块边界不清,有压痛。
对于非哺乳期女性,也可能出现类似症状,但病因可能不同,如可能与乳腺导管扩张等因素有关,同样会有乳房局部的红、肿、热、痛及全身症状。
2.体征
乳房局部检查可见皮肤红肿,病变部位有触痛性肿块,严重时可形成脓肿,脓肿形成后可触及波动感。
(二)辅助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通常会升高,反映机体存在炎症反应,一般白细胞计数可升高至(10-20)×10/L,中性粒细胞比例可超过70%,提示有细菌感染的可能。
2.乳腺超声
可发现乳房内的炎性肿块或脓肿形成的液性暗区,能清晰显示肿块的大小、位置、形态等,对鉴别乳腺炎和其他乳房疾病(如乳腺肿瘤等)有重要价值。例如,乳腺炎的超声表现为边界不清的低回声区,内部回声不均匀,而脓肿形成时则表现为边界不规则的无回声区,内可见分隔。
3.乳汁细菌培养
对于哺乳期患者,取乳汁进行细菌培养,可明确病原菌,常见的病原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助于针对性地选择抗生素治疗。
二、急性乳腺炎的治疗
(一)一般治疗
1.哺乳调整
哺乳期女性应继续哺乳,尽量排空乳汁,可通过频繁哺乳、使用吸奶器等方式。排空乳汁有助于减轻乳房肿胀,促进炎症消退,因为乳汁淤积是急性乳腺炎的重要诱因之一。对于非哺乳期女性,若有乳汁淤积情况也需采取相应措施排空乳汁。
注意保持乳头清洁,哺乳前后用温水清洗乳头,防止细菌滋生。
2.休息与饮食
患者应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以增强机体抵抗力。饮食上宜清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瘦肉、鱼类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
(二)药物治疗
1.抗生素应用
根据病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如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类抗生素(如青霉素G等),但需注意患者是否有青霉素过敏史。在药敏结果未出来前,可经验性选用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效的抗生素。抗生素的使用应足量、足疗程,以彻底清除病原菌,防止病情反复。
2.中药治疗
一些中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作用,可辅助治疗急性乳腺炎。例如,蒲公英等中药有一定的抗炎消肿功效,可通过煎服等方式应用,但需在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三)手术治疗
1.脓肿切开引流
当急性乳腺炎形成脓肿时,应及时进行脓肿切开引流术。手术需在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下进行,切开脓肿后应彻底引流,放置引流条,保持引流通畅。对于不同部位的脓肿,切口选择也有讲究,一般选择沿乳管方向做放射状切口,避免损伤乳管导致乳瘘;深部脓肿或乳房后脓肿可在乳房下缘做弧形切口。对于非哺乳期的乳腺脓肿,手术原则类似,但需更谨慎地考虑乳腺组织的外观及功能影响。
三、不同人群急性乳腺炎的注意事项
(一)哺乳期女性
1.哺乳相关
要注意正确的哺乳姿势,防止婴儿咬伤乳头,导致乳头破损,从而增加细菌感染的机会。每次哺乳后应将剩余乳汁排空,可使用正确的挤奶方法,避免乳汁淤积。
2.自身健康监测
密切关注自身乳房情况,如发现乳房有异常的红、肿、热、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早期诊断和治疗可避免病情加重。同时,哺乳期女性身体相对较虚弱,要注意休息,保证营养摄入,以维持良好的身体状态,利于乳腺炎的恢复。
(二)非哺乳期女性
1.病因排查
非哺乳期女性患急性乳腺炎时,需仔细排查是否存在乳腺导管扩张、内分泌紊乱等其他潜在病因。例如,乳腺导管扩张症可导致乳腺导管堵塞,引发炎症反应,需要通过进一步检查明确病因,并针对病因进行相应处理。
2.心理调节
非哺乳期女性可能因对疾病的担忧等出现心理压力,应注意心理调节,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因为心理因素可能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对病情恢复产生一定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