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囊肿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的卵泡囊肿因卵泡不破裂持续分泌液体形成,黄体囊肿因黄体持续存在分泌液体形成,多见于育龄女性;病理性的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与经血逆流等有关,多见于育龄女性;宫颈纳氏囊肿因宫颈腺管口堵塞潴留形成,育龄女性多见;子宫肌瘤囊性变因肌瘤细胞坏死液化形成,多见于30-50岁育龄女性,不同类型囊肿形成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相关。
一、生理性子宫囊肿的形成
(一)卵泡囊肿
1.形成机制:正常情况下,卵巢内的卵泡会随着月经周期发生生长、发育、排卵等过程。当卵泡成熟后本应排卵,但如果卵泡不破裂,持续存在并继续分泌液体,就会形成卵泡囊肿。一般来说,这种情况多发生在有正常月经周期的女性身上,是卵泡发育过程中的一种生理性改变,通常不会对身体造成明显危害,多数可在几个月经周期后自行消失。
2.年龄与性别因素:育龄期女性由于月经周期规律,相对更易出现卵泡囊肿这种生理性情况,而绝经后女性由于卵巢功能衰退,一般较少出现此类生理性囊肿。
(二)黄体囊肿
1.形成机制:排卵后,卵泡壁会塌陷形成黄体,黄体在正常情况下会维持一定时间,为受孕做准备。如果卵子未受精,黄体就会逐渐退化。但如果黄体持续存在并持续分泌液体,就会形成黄体囊肿。这也是发生在有正常月经周期女性身上的生理性改变,常见于月经周期相对规律的育龄女性。
2.年龄与性别因素:同样以育龄期女性为主,因为其月经周期正常,存在排卵后形成黄体的过程,而青春期前女性卵巢功能尚未完全启动,绝经后女性卵巢功能衰退,相对较少出现黄体囊肿。
二、病理性子宫囊肿的形成
(一)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巧克力囊肿)
1.形成机制: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体以外的部位时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当异位的子宫内膜种植在卵巢上,并随着月经周期出现周期性出血,血液积聚在卵巢内形成囊肿,因囊内液体类似巧克力样,故称为巧克力囊肿。其具体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经血逆流、遗传因素、免疫因素等有关。
2.年龄与性别因素:多见于育龄期女性,尤其是有月经失调、痛经等情况的女性。青春期前女性由于子宫内膜尚未开始周期性剥脱等,较少发生;绝经后女性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大幅下降,异位的子宫内膜活性降低,巧克力囊肿的发生率相对较低,但也有个别情况。
3.生活方式与病史因素:有家族中有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女性,发病风险可能相对较高;长期精神压力大、生活不规律等可能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也可能增加发病几率;既往有宫腔操作史(如人工流产等)的女性,经血逆流种植的风险可能会增加。
(二)宫颈纳氏囊肿
1.形成机制:宫颈腺管口被堵塞,导致腺体分泌物引流受阻、潴留形成囊肿。宫颈的鳞状上皮和柱状上皮在生长、修复过程中,可能会导致腺管口被覆盖或堵塞,常见于慢性宫颈炎患者,慢性炎症长期刺激宫颈腺体,使腺管口狭窄,进而形成纳氏囊肿。
2.年龄与性别因素:育龄期女性由于宫颈受到各种生理和病理因素影响的机会较多,相对更易出现宫颈纳氏囊肿;青春期前女性宫颈发育尚未成熟,发生宫颈纳氏囊肿的情况较少;绝经后女性宫颈萎缩等,发生宫颈纳氏囊肿的几率也相对降低,但如果有慢性宫颈炎病史,也可能出现。
3.生活方式与病史因素:性生活不卫生、多次妇科操作等可能增加宫颈感染的机会,从而诱发慢性宫颈炎,增加宫颈纳氏囊肿的发生风险;有慢性宫颈炎病史的女性,如果未得到有效治疗,病情迁延不愈,宫颈纳氏囊肿可能会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
(三)子宫肌瘤囊性变
1.形成机制:子宫肌瘤是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当子宫肌瘤生长过程中发生变性,其中的肌瘤细胞坏死液化就会形成囊性变。具体来说,可能是肌瘤内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局部组织缺血、坏死、液化,形成囊腔。
2.年龄与性别因素:多见于30-50岁的育龄女性,这个年龄段女性的生殖内分泌环境相对复杂,子宫肌瘤的发生率相对较高,所以发生囊性变的几率也相对较高;青春期前女性患子宫肌瘤的情况极为罕见;绝经后女性子宫肌瘤多会逐渐萎缩,发生囊性变的情况相对较少,但如果肌瘤较大且存在时间较长,也可能出现囊性变。
3.生活方式与病史因素:长期高脂肪饮食可能会影响女性内分泌环境,增加子宫肌瘤的发生风险,进而增加子宫肌瘤囊性变的可能性;有子宫肌瘤家族史的女性,发病风险可能更高;既往有子宫肌瘤病史且未规范治疗的女性,肌瘤发生囊性变的几率相对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