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有多种症状,包括与月经周期相关的进行性加重的盆腔痛、非周期性盆腔痛、长期存在的慢性盆腔痛;月经异常如经量增多、经期延长、周期紊乱;可致不孕;性交时疼痛;还可有肠道症状(经期肠道不适、少见的肠道梗阻)和泌尿系统症状(经期排尿异常),不同年龄人群症状有差异,生活方式及相关病史也会影响症状表现。
一、疼痛症状
(一)盆腔痛
1.周期性疼痛:最为常见的是与月经周期相关的疼痛,多为继发性痛经,且呈进行性加重趋势。初潮后数年可能并无明显痛经,但随着病情进展,每次月经来潮时疼痛逐渐出现并加重。例如,一些患者可能在月经开始前1-2天就出现下腹部、腰骶部疼痛,月经第1天疼痛最为剧烈,可持续整个经期或数天不等,这种疼痛会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工作和生活质量。
2.非周期性盆腔痛:部分患者还会出现非月经周期的盆腔疼痛,可表现为下腹的隐痛、坠痛等,在性交、排便等情况下可能会加重。
(二)慢性盆腔痛
1.持续时间长:疼痛并非仅在月经期间发作,而是长期存在,可长达数月甚至数年。这种慢性疼痛会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产生影响,导致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进一步影响生活质量。例如,长期受慢性盆腔痛困扰的患者可能会出现睡眠障碍,进而影响身体的整体健康状况。
2.疼痛程度和性质多样:疼痛程度可轻可重,性质也各不相同,有的患者感觉是隐隐作痛,有的则是较为剧烈的刺痛等,不同患者的感受差异较大。
二、月经异常
(一)经量增多
1.月经量变化: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能会影响子宫的正常功能,导致月经量较以往增多。研究表明,约15%-30%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会出现经量增多的情况。这是因为异位的子宫内膜可能会干扰子宫的正常收缩,影响血管的闭合,从而使月经量增加。
2.经期延长:除了经量增多外,患者的经期也可能会延长,超过正常的3-7天,有的患者经期可长达10天甚至更久。
(二)月经周期紊乱
1.周期改变:部分患者会出现月经周期的紊乱,表现为月经提前或推迟。月经提前可能是指月经周期缩短至21天以下,而月经推迟则是周期延长至35天以上。这种周期紊乱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以及对子宫内环境的改变有关。
三、不孕
1.受孕困难: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导致女性不孕的常见原因之一。据统计,约30%-50%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合并有不孕。其机制较为复杂,可能与盆腔微环境的改变有关,异位的子宫内膜会引起盆腔内炎症反应,产生一些炎症因子,影响精子和卵子的结合、运输以及受精卵的着床;同时,子宫内膜异位症还可能导致盆腔粘连,影响输卵管的正常功能,使卵子无法正常通过输卵管与精子结合。另外,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免疫功能也可能会发生改变,影响生殖过程。
四、性交痛
1.性交时疼痛:当存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累及盆腔腹膜、子宫直肠陷凹等部位时,患者在性交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疼痛。疼痛的程度因人而异,有的患者可能只是在性交时感到轻微不适,而有的患者则可能出现较为明显的疼痛,从而影响性生活质量,甚至可能导致患者对性生活产生恐惧心理。
五、其他症状
(一)肠道症状
1.经期肠道不适:如果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累及肠道,患者可能会在经期出现肠道症状,如腹痛、腹泻、便秘等。例如,有的患者在月经期间会出现腹痛伴腹泻的情况,这是因为异位的子宫内膜侵犯肠道,在月经周期时出现充血、出血等反应,刺激肠道引起不适。
2.肠道梗阻症状(少见但严重情况):极少数情况下,肠道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可能会导致肠道梗阻,出现腹痛、腹胀、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症状,这种情况需要及时就医进行处理。
(二)泌尿系统症状
1.经期排尿异常:当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累及泌尿系统时,患者在经期可能会出现排尿疼痛、尿频、尿急等症状。如果病灶侵犯膀胱,可能会出现周期性的血尿等情况。这是由于异位的子宫内膜在泌尿系统部位,随着月经周期出现出血等反应,刺激泌尿系统引起相应症状。
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症状可能会有一定差异。例如,年轻女性可能更关注不孕等影响生育的症状;而接近绝经年龄的女性可能更侧重于疼痛等症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压力过大、久坐等可能会增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风险,也可能会影响症状的表现。对于有相关病史的患者,如曾经有过盆腔手术史等,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风险相对较高,其症状可能也会有所不同,需要更加密切地关注和监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