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疮分为可疑深部组织损伤期、I期、II期、III期、IV期和不可分期压疮。可疑深部组织损伤期肤色深者局部皮肤可呈紫色或褐红色,有硬结等表现,老年、儿童、长期固定体位及有基础病史者易发生;I期皮肤完整有压之不褪色红斑,儿童、老年人、长期同一姿势及有相关病史者易出现;II期表皮或真皮部分缺失,有开放性浅表溃疡等,儿童、老年人、活动受限及有影响愈合病史者易发生;III期全层皮肤缺失可见皮下脂肪,儿童少见,老年人、长期卧床及有相关病史者易发生;IV期全层皮肤缺失伴骨骼等外露,儿童极少见,老年人、长期卧床及有严重基础疾病者易出现;不可分期压疮全层皮肤缺失底部有坏死组织或焦痂覆盖,各年龄段均可发生,长期卧床、合并感染及基础疾病严重者易出现。
一、压疮分期及临床表现
(一)可疑深部组织损伤期
临床表现:在肤色较深的人群中,局部皮肤表现为紫色或褐红色,可能出现硬结、疼痛、肿胀、局部温度升高或降低等情况,与周围组织相比,这些区域可能先出现颜色改变,随后可能发展为溃疡。此期皮肤完整性可能未被破坏,也可能出现破损。例如,长期卧床的老年人,骶尾部皮肤出现局部颜色改变,触摸有硬结,伴有疼痛。
年龄因素影响:老年患者皮肤弹性差、血液循环相对较差,更易发生可疑深部组织损伤期压疮。儿童皮肤较薄嫩,发生此期压疮相对较少,但长期压迫也可能出现类似表现。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卧床、坐轮椅等固定体位的人群,局部组织受压时间长,是发生可疑深部组织损伤期压疮的高危人群。
病史影响:有糖尿病、血管疾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血液循环和神经感觉功能可能受损,更容易出现可疑深部组织损伤期压疮。
(二)I期压疮
临床表现:皮肤完整,出现压之不褪色的红斑,深色皮肤可能无明显红斑,但其颜色可能与周围组织不同。好发于骨隆突处,如骶尾部、足跟、髋部等。例如,患者骶尾部皮肤出现一片红色区域,用手指按压后红色不消退。
年龄因素影响:儿童皮肤薄,I期压疮红斑可能更明显;老年人皮肤松弛,红斑可能不典型,但仍可通过仔细观察发现。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保持同一姿势的人群易发生,如婴儿长时间仰卧,可能在枕骨粗隆等部位出现I期压疮。
病史影响:营养不良、水肿等病史可能影响皮肤的状态,增加I期压疮发生风险。
(三)II期压疮
临床表现:表皮或真皮部分缺失,表现为开放性浅表溃疡,创面呈粉红色,无腐肉,也可能表现为完整的或破裂的血清性水疱。好发部位同I期压疮。例如,骶尾部出现一个浅的溃疡,基底部呈粉红色。
年龄因素影响:儿童皮肤愈合能力相对较强,但II期压疮若护理不当也易加重;老年人愈合能力差,溃疡可能发展较慢但易感染。
生活方式影响:活动受限、不能自主调整体位的人群易发生,如长期卧床患者。
病史影响:患有免疫系统疾病等影响愈合的病史患者,II期压疮愈合更困难。
(四)III期压疮
临床表现:全层皮肤缺失,可见皮下脂肪,但骨骼、肌腱、肌肉未外露,创面可能有坏死组织,但程度通常不严重,可能存在潜行和窦道。例如,伤口可达皮下脂肪层,有一定深度,周围可能有潜行。
年龄因素影响:儿童III期压疮相对少见,老年人由于组织修复能力弱,创面愈合更慢且易感染。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卧床、营养状况差的人群发生风险高。
病史影响:有糖尿病等影响血管和神经的病史,会影响III期压疮的愈合。
(五)IV期压疮
临床表现:全层皮肤缺失,伴有骨骼、肌腱或肌肉外露,创面有坏死组织或焦痂,常常存在潜行和窦道。例如,骶尾部压疮可见骨骼外露,创面有较多坏死组织。
年龄因素影响:儿童发生IV期压疮极少见,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一旦发生治疗难度大。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卧床、护理不当的人群易出现。
病史影响:严重基础疾病如恶性肿瘤、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会导致患者抵抗力下降,影响IV期压疮愈合。
(六)不可分期压疮
临床表现:全层皮肤缺失,溃疡底部有坏死组织覆盖(通常是黄色、黄褐色、灰色、绿色或黑色),或者有焦痂附着(通常是棕色、褐色或黑色)。在去除坏死组织或焦痂前不能确定溃疡的深度。例如,创面被厚厚的坏死组织或焦痂覆盖,无法直接判断创面深度。
年龄因素影响: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儿童若有严重基础疾病也可能出现,老年人由于自身状况,判断更困难。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卧床、合并感染等情况的人群易出现。
病史影响:基础疾病严重、长期卧床且护理不佳的患者易发生不可分期压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