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是肛管或直肠与肛周皮肤相通的肉芽肿性管道,由内口、瘘管、外口组成,多因肛周脓肿引起,有不同分类,临床表现有流脓、肿痛、瘙痒及全身症状等,可通过肛门指检、肛门镜检查、影像学检查诊断,需手术治疗,不能自愈,患者要注意饮食、生活习惯,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患者有相应注意事项。
肛瘘的病因
肛周脓肿:绝大部分肛瘘是由直肠肛管周围脓肿引起,脓肿自行破溃或切开引流处形成外口,位于肛周皮肤,由于脓腔壁及瘘管不能自行愈合,遂逐渐形成肛瘘。
其他因素:如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也可引起肛瘘,但相对少见。另外,直肠肛管外伤继发感染也可形成肛瘘,会阴部手术(如内痔注射不当或手术感染)等也可能波及肛周引起肛瘘。
肛瘘的分类
按瘘管位置高低分类
低位肛瘘:瘘管位于外括约肌深部以下,可分为低位单纯性肛瘘(只有一个瘘管)和低位复杂性肛瘘(有多个瘘管和外口)。
高位肛瘘:瘘管位于外括约肌深部以上,可分为高位单纯性肛瘘和高位复杂性肛瘘。
按瘘管与括约肌的关系分类
肛管括约肌间型:最常见,约占70%,多因肛管周围脓肿引起,瘘管位于内外括约肌之间,内口在齿状线附近,外口多在肛缘附近。
经肛管括约肌型:约占25%,多因坐骨肛管间隙脓肿引起,瘘管穿过外括约肌、坐骨直肠间隙,外口位于肛周皮肤。
肛管括约肌上型:较少见,约占4%,瘘管向上穿过肛提肌,然后向下至坐骨直肠间隙穿透肛周皮肤。
肛管括约肌外型:最少见,约占1%,多为骨盆直肠间隙脓肿合并坐骨肛管间隙脓肿的后果,瘘管穿过肛提肌直接与直肠相通。
肛瘘的临床表现
流脓:肛瘘常有间断性或持续性流脓,脓液量多少不等,新生成的肛瘘流脓较多,脓稠,味臭,色黄;久之脓液量逐渐减少,时有时无,脓液呈白色,稀薄清淡。若脓液突然增多,则表示有新瘘管生成。
肿痛:一般情况下肛瘘常无疼痛,当瘘管感染或脓液排出不畅而肿胀发炎时,可引起疼痛,内瘘常感直肠下部和肛门部灼热不适,排便时疼痛加重。
瘙痒:由于脓液不断刺激肛周皮肤,常感觉瘙痒,肛周皮肤常增厚,有时可伴湿疹。
全身症状:复杂肛瘘或结核性肛瘘,因病期长,有的可出现消瘦、贫血、便秘、排便困难等症状;继发感染时可有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
肛瘘的诊断方法
肛门指检:可触及条索状瘘管,内口处有轻压痛。
肛门镜检查:可发现内口,有时可看到红肿炎症的黏膜,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影像学检查
瘘管造影:自外口注入造影剂,可显示瘘管的走行、分支等情况,但对于高位肛瘘的诊断价值有限。
MRI检查:能清晰显示肛瘘的位置、瘘管与括约肌的关系等,对复杂肛瘘的诊断有重要作用。
肛瘘的治疗
手术治疗:肛瘘不能自愈,必须手术治疗,手术的关键是尽量减少肛管括约肌损伤,防止肛门失禁,同时避免瘘的复发。手术方式有瘘管切开术、挂线疗法、肛瘘切除术等。瘘管切开术适用于低位单纯性肛瘘;挂线疗法适用于高位单纯性肛瘘及高位复杂性肛瘘;肛瘘切除术适用于低位单纯性肛瘘。
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仅适用于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可缓解症状,但无法根治肛瘘,常用方法包括坐浴(用温水或高锰酸钾溶液坐浴,保持局部清洁)、局部应用抗生素等,但这些方法不能从根本上治愈肛瘘,当有急性感染时可暂时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肛瘘患者的注意事项
对于一般患者
饮食方面:应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等,这些食物可能会刺激肛周,加重肛瘘的症状;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麦面包等,保持大便通畅,减少粪便对肛瘘部位的刺激和污染。
生活习惯方面:要注意肛周清洁,便后及时清洗肛门,可使用温水坐浴,每天1-2次,每次10-15分钟,保持肛周皮肤清洁干燥,减少感染的机会。同时要避免久坐,适当进行运动,促进血液循环。
对于特殊人群
儿童患者:儿童肛瘘相对较少见,多与肛管直肠周围感染有关。家长要注意儿童的肛周卫生,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腹泻和便秘。由于儿童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手术治疗时要更加谨慎,尽量选择对肛门功能影响较小的手术方式,术后要密切观察儿童的排便情况和肛周恢复情况,加强护理。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伴有一些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在治疗肛瘘时,要充分考虑基础疾病对手术和恢复的影响。控制基础疾病非常重要,如糖尿病患者要将血糖控制在合适范围,以促进伤口愈合;心血管疾病患者要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考虑手术治疗,术后要加强监护,注意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