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导管扩张症是常见乳腺良性疾病,病因包括导管排泄障碍、异常激素刺激、感染因素;临床表现有乳头溢液、乳晕下肿块、乳房疼痛及相应体征;诊断靠影像学检查、导管造影、病理检查;治疗分保守治疗(抗感染、中药)和手术治疗(区段切除、单纯乳房切除),需综合因素制定个体化方案且定期复查。
一、病因
1.导管排泄障碍
如先天性乳头畸形、凹陷、不洁,或炎症、肿瘤等原因引起的导管狭窄、阻塞,导致导管内容物积聚,刺激导管扩张。例如,先天性乳头凹陷的女性,乳头不能正常突出,导管开口处容易被堵塞,使得导管内的分泌物无法正常排出,长期积累可能引发乳腺导管扩张症。
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青春期女性若存在乳头发育异常,中年女性因乳腺组织的退变等因素都可能影响导管的排泄功能。
2.异常激素刺激
体内激素水平的异常变化可能参与该病的发生发展。雌激素水平相对增高,孕激素水平相对不足时,会使导管上皮增生,分泌功能亢进,导致导管扩张。在育龄女性中,月经周期、妊娠、哺乳等生理阶段激素水平波动较大,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老年女性随着卵巢功能衰退,激素水平变化,也可能出现乳腺导管的相应改变而引发该病。
3.感染因素
导管内的细菌感染可能是诱发因素之一。当细菌侵入扩张的导管后,引起炎症反应,进一步加重导管的扩张和周围组织的病变。例如,不注意乳头卫生时,细菌可能从乳头开口处侵入导管,引发感染性炎症,促使乳腺导管扩张症的发生。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乳头溢液:多为单孔溢液,溢液性质多样,可为浆液性、血性或脓性。早期可能表现为浆液性溢液,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出现血性或脓性溢液。例如,部分患者会发现乳头有液体溢出,颜色和性状因病情阶段不同而有所差异。
乳晕下肿块:可在乳晕周围触及肿块,肿块边界不清,质地较硬,有时伴有疼痛。肿块可能逐渐增大,有的患者肿块可与皮肤粘连,出现皮肤橘皮样改变等类似乳腺癌的表现,但一般疼痛相对较轻。不同年龄的患者,肿块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年轻患者肿块可能相对柔软,老年患者肿块质地可能更硬。
乳房疼痛:部分患者有乳房疼痛症状,疼痛程度不一,可为隐痛、刺痛或胀痛。疼痛与月经周期的关系不明显,但在炎症发作时疼痛可能加重。
2.体征
乳房局部可能有皮肤发红、水肿等炎症表现,乳头可能内陷。通过乳房触诊可发现乳晕下或乳腺实质内的异常肿块等体征。不同性别患者的体征表现基本相似,但女性患者由于乳腺组织的特点,表现更为典型。
三、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乳腺超声:可清晰显示乳腺导管的扩张情况,观察导管内的回声及周围组织的病变情况。超声检查对乳腺导管扩张症的诊断有一定价值,能发现扩张的导管及导管内的异常回声等。例如,能看到扩张的导管呈无回声或低回声区等表现。
乳腺钼靶X线检查:可发现导管扩张影等异常情况,但对于一些早期或轻度的病变,诊断敏感性相对超声可能稍低。钼靶检查能从不同角度显示乳腺组织的结构,有助于发现导管扩张相关的异常。
2.导管造影:通过向导管内注入造影剂,可直接显示导管扩张的范围、程度及导管内的病变情况,是诊断乳腺导管扩张症的重要方法之一。能清晰看到导管的形态、扩张部位等细节。
3.病理检查:通过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可明确病变的性质,与乳腺癌等疾病进行鉴别诊断。病理检查能准确判断病变是良性的导管扩张还是有恶变倾向等情况。
四、治疗原则
1.保守治疗
抗感染治疗:当合并有感染时,可根据病情选用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例如,若有细菌感染迹象,可使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但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药物敏感试验等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中药治疗:一些中药可能对乳腺导管扩张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可通过调节体内的气血、经络等达到改善症状的目的。不同年龄、体质的患者,中药的选用可能有所不同,需根据个体情况辨证论治。
2.手术治疗
区段切除术:适用于病变较局限的患者,切除病变的乳腺区段组织。对于年轻患者,尽量保留更多的正常乳腺组织,以维持乳房的外观和功能;对于老年患者,根据病情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单纯乳房切除术:适用于病变范围广泛、反复发作或怀疑有恶变的患者。手术切除整个乳房,术后根据病理情况决定是否进行进一步的辅助治疗。
乳腺导管扩张症的诊断和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症状、体征及各项检查结果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同时,患者需要定期复查,密切关注病情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