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乳腺炎会让妈妈身体局部出现红、肿、热、痛,严重时形成脓肿,还会有全身发热、乏力等症状,且可能导致哺乳中断;回奶药会引起妈妈内分泌紊乱,出现激素水平波动、月经周期紊乱等情况,还可能使乳腺积乳残留,增加再次患乳腺炎风险。
一、哺乳乳腺炎对妈妈的坏处
(一)身体不适方面
1.局部症状
急性乳腺炎初期,妈妈会出现乳房局部的红、肿、热、痛。红肿部位皮肤温度升高,触摸时疼痛明显,影响妈妈的日常活动,比如抱孩子、穿衣等动作都会因乳房疼痛而受限。从病理角度看,这是由于炎症导致乳房组织充血、水肿,白细胞等免疫细胞聚集,引发局部的炎症反应。例如,研究表明,急性乳腺炎时乳房局部的炎症介质如前列腺素等释放增加,会进一步加重疼痛和红肿症状。
若病情进一步发展,可能形成乳房脓肿。此时乳房局部会有波动感的肿块,疼痛加剧,还可能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脓肿形成是因为炎症没有得到及时控制,细菌在局部大量繁殖,引起组织坏死、液化形成脓液。对于不同年龄、生活方式的妈妈来说,若本身乳房局部卫生状况不佳、哺乳姿势不正确等,更容易发生乳腺炎且病情可能进展更快。比如哺乳期妈妈长时间不排空乳房,乳汁淤积,为细菌滋生创造了条件,增加了乳腺炎发展为脓肿的风险。
2.全身症状
乳腺炎常伴有发热,体温可达到38℃-39℃甚至更高。发热会使妈妈感到全身乏力、精神萎靡,影响食欲。从生理机制上讲,炎症反应激活了身体的免疫系统,导致内源性致热原释放,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体温升高。对于有基础病史的妈妈,如本身有免疫功能低下相关疾病的妈妈,发热可能会加重基础病情,且恢复相对较慢。比如患有糖尿病的哺乳期妈妈,发生乳腺炎后发热可能更难控制,因为高血糖环境不利于免疫细胞的功能发挥,影响炎症的消退。
(二)哺乳相关方面
1.哺乳中断风险
由于乳房的疼痛和不适,妈妈可能会减少哺乳次数或缩短哺乳时间,这会影响乳汁的正常分泌和婴儿的喂养。乳汁分泌具有供需平衡的特点,若哺乳次数减少,乳汁分泌会逐渐减少,可能导致婴儿营养摄入不足。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妈妈,年轻妈妈可能更缺乏哺乳经验,容易因乳腺炎导致哺乳中断;而有过多次哺乳经历的妈妈,若乳腺炎反复发作,也会影响其继续哺乳的意愿和能力。生活方式方面,若妈妈产后休息不佳、压力过大等,会进一步影响乳汁分泌和哺乳的顺利进行,加重哺乳中断的情况。
二、回奶药对妈妈的坏处
(一)内分泌紊乱方面
1.激素水平波动
常用的回奶药可能会影响妈妈体内的激素水平。例如,某些回奶药可能会干扰泌乳素的分泌调节。泌乳素是维持乳汁分泌的重要激素,回奶药若导致泌乳素水平异常波动,可能会引起妈妈情绪的变化,如出现焦虑、抑郁等情况。从内分泌调节的角度看,人体的激素调节是一个复杂的网络,回奶药通过影响其中的某个环节,打破了原有的激素平衡。对于不同年龄的妈妈,年轻妈妈的内分泌系统相对更敏感,使用回奶药后可能更容易出现激素水平的较大波动;而年龄较大的妈妈,本身激素水平处于逐渐变化阶段,使用回奶药也可能加重内分泌的紊乱程度。生活方式中,产后妈妈如果处于高压状态,使用回奶药后激素水平的波动可能会被放大,导致更明显的情绪和身体不适。
2.月经周期紊乱
回奶药可能会影响妈妈的月经周期。因为激素水平的变化会干扰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从而导致月经周期紊乱,出现月经推迟、月经量异常等情况。对于有生育计划或关注自身生殖健康的妈妈来说,这会带来一定的困扰。比如有的妈妈在使用回奶药后,月经周期变得不规律,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恢复正常,这可能与回奶药对内分泌系统的干扰有关。不同生活方式的妈妈,如产后过度劳累的妈妈,使用回奶药后月经周期紊乱的情况可能更易发生,因为劳累本身就会影响内分泌功能,再加上回奶药的作用,双重影响下月经周期紊乱的程度可能加重。
(二)乳腺相关方面
1.乳腺积乳残留风险
如果回奶药使用不当或妈妈个体差异等原因,可能会导致乳腺内积乳残留。残留的乳汁可能会成为细菌滋生的温床,增加再次发生乳腺炎的风险。例如,部分妈妈在使用回奶药后,乳房内仍有较多乳汁未完全排出,就容易引发乳腺炎复发。对于有乳腺基础疾病的妈妈,如既往有乳腺增生等疾病的妈妈,使用回奶药后乳腺积乳残留的问题可能更突出,因为本身乳腺组织就存在一定的病理性改变,残留的乳汁更易导致炎症反应。年龄较大的妈妈,乳腺组织的恢复能力相对较弱,使用回奶药后乳腺积乳残留后发生乳腺炎的可能性相对较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