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囊肿是乳腺常见良性疾病,分单纯囊肿和积乳囊肿,病因与内分泌、乳腺结构、乳汁排出不畅等有关,临床表现有相应不同,诊断靠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分观察随访、穿刺抽吸(单纯囊肿)及排空乳汁、穿刺引流(积乳囊肿),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育龄、哺乳期、中老年女性各有需注意之处。
一、定义
乳腺囊肿是乳腺常见的良性疾病,是乳腺导管或腺泡局部扩张形成的含有液体的囊肿。可分为单纯囊肿、积乳囊肿等类型。
二、病因
(一)单纯囊肿
1.内分泌因素:主要与体内雌激素、孕激素的平衡失调有关。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相对升高,孕激素水平相对降低时,乳腺导管会发生扩张,进而形成囊肿。例如,在月经周期中,激素水平波动较大的时期,更容易出现单纯囊肿相关的症状。
2.乳腺结构不良:乳腺的正常结构受到影响,导致导管上皮增生、脱落,引起导管阻塞,分泌物潴留形成囊肿。
(二)积乳囊肿
1.乳汁排出不畅:多见于哺乳期女性,由于乳腺导管堵塞,乳汁淤积在导管内,逐渐形成囊肿。比如,乳头发育不良(过小、内陷等)会影响乳汁的排出;哺乳姿势不正确,婴儿未能有效吸吮,导致某一乳腺小叶的乳汁不能完全排空,都可能引发积乳囊肿。
三、临床表现
(一)单纯囊肿
1.症状:主要表现为乳腺内可触及圆形或椭圆形的肿块,边界清楚,表面光滑,活动度好,一般无明显疼痛,部分患者可能在月经前有轻度胀痛。肿块大小不一,小的如米粒,大的可达到几厘米。例如,有些患者在洗澡或自我检查时偶然发现乳房肿块。
2.好发部位:多见于中年女性的乳房外上象限。
(二)积乳囊肿
1.症状:哺乳期女性乳房内出现肿块,肿块可伴有疼痛,疼痛程度与乳汁淤积的程度相关。如果合并感染,还可能出现局部红肿、发热等炎症表现。
2.好发部位:常发生在乳房的某一象限,多为单发性。
四、诊断方法
(一)体格检查
医生通过触诊可以初步了解肿块的位置、大小、质地、活动度等情况。单纯囊肿一般质地较软,边界清晰;积乳囊肿在哺乳期触诊时能感觉到肿块与乳汁淤积的导管相关。
(二)影像学检查
1.乳腺超声: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清晰显示囊肿的大小、形态、位置等,表现为边界清楚的无回声区,有助于区分单纯囊肿和实性肿块。例如,超声下单纯囊肿呈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无回声区,后壁回声增强;积乳囊肿也表现为无回声或低回声区,根据乳汁淤积的时间长短,回声可能略有不同。
2.乳腺X线摄影(钼靶):对于发现囊肿有一定帮助,囊肿在钼靶下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透亮区,边界清楚。但对于致密型乳腺,超声的诊断价值可能更高。
五、治疗原则
(一)单纯囊肿
1.观察随访:对于较小的、无症状的单纯囊肿,可定期进行乳腺超声检查,观察囊肿的变化情况。一般建议每3-6个月复查一次超声。如果囊肿大小、形态无明显变化,可继续观察。
2.穿刺抽吸:如果囊肿较大,引起患者不适或担心恶变等情况,可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穿刺抽吸囊肿内容物。抽吸后囊肿可能缩小或消失,但有复发的可能。
(二)积乳囊肿
1.排空乳汁:哺乳期女性发生积乳囊肿时,首要的是尽量排空乳汁。可通过频繁哺乳、使用吸奶器等方法。例如,让婴儿多吸吮患侧乳房,每次哺乳后使用吸奶器将剩余乳汁吸净,以促进乳汁排出,缓解囊肿症状。
2.穿刺引流:如果积乳囊肿合并感染,在抗感染治疗的同时,可能需要进行穿刺引流,将淤积的乳汁引出,促进炎症消退。
六、不同人群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育龄女性
育龄女性由于体内激素变化相对较大,更容易发生乳腺囊肿相关问题。在月经周期中要注意观察乳房症状,定期进行自我检查和乳腺筛查。如果发现乳房肿块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同时,要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持心情舒畅等,有助于维持体内激素平衡,降低乳腺囊肿的发生风险。
(二)哺乳期女性
哺乳期女性发生积乳囊肿时,要重视乳汁的排出。正确的哺乳姿势非常重要,要确保婴儿将乳头和大部分乳晕含在口中,有效吸吮。同时,要注意乳头的清洁卫生,避免乳头损伤。如果出现积乳囊肿相关症状,如乳房肿块、疼痛等,应及时采取措施排空乳汁,防止囊肿进一步发展或合并感染。
(三)中老年女性
中老年女性发生乳腺囊肿时,虽然恶变的概率相对较低,但仍需要提高警惕。定期进行乳腺检查,包括超声、钼靶等,以便早期发现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如果发现囊肿有异常变化,如短期内迅速增大、边界不清等,要进一步明确诊断,排除恶性病变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