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性关节炎有多种常见并发症,关节相关并发症包括关节畸形(病程长、控制不佳、年轻起病、女性等易致)和关节功能障碍(与病情严重程度、生活方式、基础病史等有关);内脏相关并发症有类风湿性血管炎(病情活动度高、年龄大、吸烟等易引发)、肺部并发症(间质性肺疾病,病程长、女性、接触粉尘等易致;胸膜炎,病情活动期、有基础病史等易发);血液系统并发症有贫血(病情重长、女性、合并其他疾病等易出现)和血小板增多(与病情活动度、年龄等相关)。
一、关节相关并发症
1.关节畸形
发生机制: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侵犯关节滑膜,导致滑膜炎症、增生,进而破坏关节软骨和骨组织。随着病情的进展,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等组织也会受到影响,逐渐出现关节畸形。例如,手指关节可能出现尺侧偏斜、天鹅颈样畸形或纽扣花样畸形;膝关节可能发生内翻或外翻畸形等。
影响因素:病程较长、病情控制不佳的患者更容易出现关节畸形。一些患者在发病早期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炎症持续存在,对关节结构的破坏不断加重。此外,患者的年龄也是一个因素,相对年轻起病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由于病程更长,发生关节畸形的风险可能更高。女性患者在雌激素等因素影响下,病情进展可能相对男性患者更快,也会增加关节畸形的发生几率。
2.关节功能障碍
发生机制:由于关节炎症、疼痛以及畸形的存在,患者的关节活动范围逐渐受限。炎症会引起关节周围组织的肿胀、疼痛,使得患者不敢正常活动关节,长期不活动又会导致关节周围肌肉萎缩、韧带挛缩,进一步加重关节功能障碍。例如,患者可能无法正常握拳、伸展手指、行走或上下楼梯等。
影响因素:病情的严重程度与关节功能障碍密切相关,病情越重,关节功能障碍越明显。生活方式也有影响,长期不进行适当的关节功能锻炼,会加速关节功能的丧失。对于有基础病史如糖尿病等的患者,由于机体代谢等方面的异常,可能会影响关节周围组织的修复和恢复,从而加重关节功能障碍。
二、内脏相关并发症
1.类风湿性血管炎
发生机制: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体内存在自身抗体等免疫异常情况,可导致血管炎的发生。血管炎可累及全身多个部位的血管,包括小动脉、小静脉及毛细血管。病理表现为血管壁的炎症、纤维素样坏死等。例如,皮肤可出现紫癜、溃疡等表现;肾脏受累时可出现蛋白尿、血尿等;神经系统受累可能导致周围神经病变等。
影响因素:病情活动度高的患者发生类风湿性血管炎的风险较高。年龄较大的患者,机体的修复和免疫调节能力相对较弱,更容易受到血管炎的影响。有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血管炎的发生发展。
2.肺部并发症
间质性肺疾病
发生机制:类风湿性关节炎可累及肺部,引起间质性肺疾病。其发病机制可能与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肺部、细胞因子的异常分泌等有关。炎症细胞浸润肺组织,导致肺间质纤维化等改变。患者可出现咳嗽、气短等症状,病情严重时会影响肺的通气和换气功能。
影响因素:病程较长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发生间质性肺疾病的几率增加。女性患者相对男性患者可能更容易出现肺部并发症。长期接触粉尘等环境因素也可能加重肺部病变的发展。
胸膜炎
发生机制:类风湿性关节炎累及胸膜时可引起胸膜炎,表现为胸腔积液等。炎症刺激胸膜导致液体渗出积聚在胸腔内。患者可出现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
影响因素:病情活动期的患者更容易发生胸膜炎。一些有基础病史如心脏病等的患者,由于心肺功能的相互影响,胸膜炎的症状可能会更加明显,且病情可能更难控制。
三、血液系统并发症
1.贫血
发生机制: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出现贫血的原因较为复杂。一方面,慢性炎症状态下,机体的铁代谢异常,铁利用障碍;另一方面,炎症因子可抑制红细胞生成素的产生,影响骨髓的造血功能。此外,患者可能存在慢性失血等情况,也会加重贫血。
影响因素:病情越严重、病程越长的患者贫血发生率越高。女性患者由于生理特点,相对男性患者更容易出现贫血。同时,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感染等的患者,贫血可能会更加明显。
2.血小板增多
发生机制: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体内的炎症反应可刺激血小板生成素的分泌,导致血小板增多。血小板增多可能与疾病的炎症活动度相关,在病情活动期,血小板计数往往会升高。
影响因素:病情活动度是影响血小板增多的关键因素,病情活动度高时血小板增多更明显。年龄较大的患者,机体的生理调节功能下降,血小板增多的情况可能相对更难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