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病的发生受内部和外部多种因素影响。内部因素有遗传、内分泌、免疫因素,如鱼鳞病与遗传基因突变有关,痤疮与雄激素水平升高相关,天疱疮等自身免疫性皮肤病与自身免疫攻击皮肤组织有关;外部因素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因素,物理因素如摩擦、外伤、紫外线致相关皮肤病,化学因素如接触刺激性或过敏性化学物质引发接触性皮炎等,生物因素如微生物感染致脓疱疮、水痘、体癣等不同皮肤病,且不同人群因自身特点在皮肤病发生上有不同情况。
一、内部因素
(一)遗传因素
某些皮肤病具有遗传倾向,例如鱼鳞病,它是一组以皮肤干燥、伴有鱼鳞状鳞屑为特征的角化障碍性皮肤病,多种类型的鱼鳞病与遗传基因突变相关,如寻常型鱼鳞病与位于1q21的角蛋白1(KRT1)和角蛋白10(KRT10)基因缺陷有关,遗传因素使得个体从双亲那里获得了易患该类皮肤病的基因,在合适的条件下就可能发病。
(二)内分泌因素
1.激素水平变化:
女性在月经周期、妊娠等特殊时期,体内激素水平波动较大。例如,痤疮的发生与雄激素水平升高有关,雄激素可刺激皮脂腺增生和分泌增加,导致毛孔堵塞,引发痤疮。在妊娠期间,很多女性会出现妊娠性瘙痒症等与内分泌改变相关的皮肤病,这与孕期激素平衡的改变密切相关。
甲状腺功能异常也可引起皮肤病变,甲状腺功能减退时,患者可能出现皮肤干燥、粗糙、增厚等表现,这与甲状腺素分泌不足影响皮肤的新陈代谢等功能有关;甲状腺功能亢进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皮肤湿润、潮红等表现。
(三)免疫因素
自身免疫性皮肤病是由于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皮肤组织而引发的。例如,天疱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患者体内产生了针对表皮细胞间连接物质的自身抗体,导致表皮细胞间连接松解,形成水疱和糜烂。系统性红斑狼疮也可累及皮肤,约80%的患者有不同类型的皮肤损害,其发病机制涉及自身抗体的产生以及免疫复合物在皮肤组织中的沉积,引发炎症反应,导致皮肤出现红斑、皮疹等多种表现。
二、外部因素
(一)物理因素
1.机械性刺激:
长期摩擦可引起胼胝,多发生在手掌、足底等经常受摩擦的部位,由于皮肤长期受到机械性压力和摩擦,导致角质层增厚。
外伤如烧伤、烫伤等也会引发皮肤病,烧伤后皮肤的屏障功能受损,容易发生感染,同时烧伤创面的愈合过程中可能出现瘢痕增生等问题;紫外线照射过强可引起晒伤,短时间内接受大量紫外线照射,皮肤会出现红斑、水肿、疼痛等晒伤表现,长期紫外线照射还可能增加皮肤癌的发生风险。
(二)化学因素
1.接触性化学物质:
接触某些刺激性或过敏性化学物质可导致接触性皮炎。例如,接触某些化妆品中的香料、防腐剂等可能引起接触性过敏性皮炎,表现为接触部位的红斑、丘疹、水疱等;接触强酸、强碱等腐蚀性化学物质则会造成皮肤的急性损伤,出现严重的炎症反应、坏死等。
一些工业化学物质,如橡胶制品中的某些成分、染发剂中的对苯二胺等,也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皮肤病变,长期接触某些工业化学物质的工人,皮肤病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三)生物因素
1.微生物感染:
细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可引起脓疱疮,表现为皮肤出现脓疱,容易破溃、结痂;链球菌感染可导致丹毒,患者出现局部皮肤的红肿、热痛,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病毒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水痘,表现为全身出现斑疹、丘疹、水疱等,痊愈后病毒可潜伏在神经节内,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病毒再次活化引起带状疱疹,表现为沿神经分布的单侧带状分布的水疱、疼痛等;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可引起寻常疣、扁平疣等,表现为皮肤出现各种形态的赘生物。
真菌感染:皮肤癣菌感染可引起体癣、股癣、手癣、足癣等,表现为皮肤出现红斑、丘疹、水疱、脱屑等,具有传染性,温暖潮湿的环境有利于真菌的生长繁殖,因此足癣等在夏季发病率相对较高。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皮肤病的发生上有不同的特点。例如,儿童由于皮肤屏障功能尚未发育完善,更容易受到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的影响,且在生活中可能更易接触到一些刺激性物质或感染源;老年人皮肤的生理功能衰退,免疫力下降,患一些与免疫相关或感染相关皮肤病的风险增加。女性在月经周期、妊娠等特殊时期内分泌变化明显,更容易出现与内分泌相关的皮肤病;男性如果从事一些接触化学物质或机械性刺激较多的工作,患相应皮肤病的几率可能更高。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的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皮肤容易受到细菌、真菌等感染,且伤口愈合较慢,更易发生皮肤感染性疾病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