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上感染脚气(手癣),要先明确感染情况,一般治疗需保持手部清洁干燥、避免搔抓。外用抗真菌药物有咪唑类、丙烯胺类等,口服抗真菌药物用于严重等情况但有风险,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妊娠期女性患者有各自注意事项,要综合考虑治疗及特殊情况。
一、明确感染情况
手上感染脚气,医学上称为手癣,是由皮肤癣菌感染手部皮肤引起。首先要明确是皮肤癣菌中的哪一类感染,这可以通过医生的真菌镜检或培养来确定。不同的皮肤癣菌可能对不同的抗真菌治疗反应略有差异,但总体治疗原则相似。
二、一般治疗措施
1.保持手部清洁干燥
日常生活中,要经常用温和的肥皂水清洗双手,清洗后及时擦干,尤其是指缝等部位。避免手部长期处于潮湿环境,比如长时间戴不透气的手套、频繁接触水后没有充分擦干等情况。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帮助其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玩耍后、进食前都要洗手,洗手后用柔软的毛巾彻底擦干,因为儿童皮肤相对娇嫩,潮湿环境更易导致真菌滋生。对于有特殊生活方式的人群,如从事厨师等需要频繁接触水工作的人,在工作前后更要注意手部的清洁干燥,工作时可佩戴合适的防水手套,但要注意手套的透气性,避免加重潮湿。
2.避免搔抓
搔抓会导致手部皮肤破损,一方面可能使感染扩散,另一方面破损的皮肤更易继发细菌感染。无论是哪个年龄段的患者,都要尽量克制搔抓的欲望。如果瘙痒明显,可以通过轻轻拍打手部来缓解瘙痒感。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留意孩子的手部动作,避免孩子不自觉搔抓,可以给孩子修剪指甲,减少搔抓时对皮肤的损伤程度。
三、抗真菌药物治疗
1.外用抗真菌药物
咪唑类药物:如克霉唑、咪康唑等,这类药物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膜的合成发挥抗真菌作用。可以每天早晚各涂抹一次,均匀涂抹在受感染的手部皮肤上,包括手掌、手指以及指缝等部位。对于皮肤有破损的患者,使用咪唑类药物时可能会有一定的刺激性,要密切观察皮肤反应,如果出现明显的红肿、疼痛加剧等情况,要及时停药并就医。儿童患者使用外用咪唑类药物时,要注意药物的用量,避免大面积长期使用,因为儿童皮肤吸收药物的能力相对较强,要遵循医生根据儿童体重、病情等制定的用药方案。
丙烯胺类药物:像特比萘芬等,这类药物能抑制真菌角鲨烯环氧化酶,影响真菌细胞膜的合成。同样是每天使用1-2次,涂抹范围与上述药物类似。对于患有手癣且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的患者,比如糖尿病患者,由于其机体抵抗力相对较低,皮肤癣菌感染更易加重,使用丙烯胺类药物时要更密切监测手部皮肤的恢复情况,因为糖尿病患者伤口愈合相对缓慢,皮肤破损后感染扩散风险更高。
2.口服抗真菌药物:一般在手癣病情较为严重、外用药物效果不佳或者反复发作时考虑使用口服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特比萘芬等。但口服抗真菌药物有一定的肝毒性等副作用风险,在使用前需要医生评估患者的肝肾功能等情况。对于儿童患者,一般不首选口服抗真菌药物,因为儿童肝肾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口服抗真菌药物可能对其肝肾功能造成较大影响,只有在病情非常严重,经严格评估后认为口服药物的收益大于风险时才会考虑使用。对于特殊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大量饮酒者,使用口服抗真菌药物时要特别谨慎,因为酒精可能会与某些口服抗真菌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需要医生根据具体情况调整用药方案。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
儿童手癣患者的皮肤比成人更薄嫩,在选择治疗药物时要优先考虑刺激性小、安全性高的外用抗真菌药物。家长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给孩子用药,不能自行增减药量或更换药物。同时,要注意孩子的手部卫生,避免孩子与他人共用毛巾、手套等物品,防止交叉感染。
2.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可能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手癣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在使用抗真菌药物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基础疾病的控制情况以及手部皮肤的变化。例如,老年糖尿病患者使用抗真菌药物时,要注意血糖的波动,因为手部皮肤感染可能会影响血糖的控制,而血糖控制不佳又会影响手部皮肤感染的恢复。老年患者皮肤新陈代谢相对缓慢,手部皮肤感染恢复时间可能较长,要耐心配合治疗,定期复诊。
3.妊娠期女性患者
妊娠期女性手癣患者在治疗时要谨慎选择药物,外用抗真菌药物相对更安全,但也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要避免使用口服抗真菌药物,因为口服抗真菌药物可能会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要注意保持手部清洁干燥,减少对手部皮肤的刺激,定期到医院进行产检的同时观察手部皮肤感染的恢复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