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炎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感染性多因细菌感染,哺乳期因乳头破损或淤积等,非哺乳期与乳头内陷等有关;堵奶主要是乳汁淤积,哺乳期因姿势等,非哺乳期少。乳腺炎查体有红肿热痛等,堵奶主要是局部硬块无明显红热;乳腺炎感染性需用抗生素等,堵奶哺乳期靠调整姿势等疏通;哺乳期是高发人群,非哺乳期也需关注乳房异常。
堵奶:主要是指乳汁排出不畅,乳汁在乳腺内积聚,通常是由于乳腺导管不通畅引起,不一定伴有细菌感染,是一种乳汁淤积的状态。
临床表现
乳腺炎
感染性乳腺炎:局部表现为乳房红、肿、热、痛,可触及硬块,患者多伴有发热,体温可高达38℃-40℃,还可能出现寒战等全身症状,血液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等感染指标异常。以哺乳期乳腺炎为例,初期可能只是局部乳房胀痛、皮肤温度略高,随着病情进展,症状会加重。
非感染性乳腺炎:症状相对不典型,可能有乳房局部的肿块、疼痛,但发热等全身感染症状不明显。
堵奶:主要表现为乳房局部有硬块,乳房有胀痛感,但一般没有明显的红、热表现,也通常不会有发热等全身症状,整体身体状况一般不受太大影响。
病因
乳腺炎
感染性乳腺炎
哺乳期:乳头破损或皲裂,细菌易经破损处侵入乳腺组织,如婴儿口腔细菌、不注意乳头清洁等情况易导致;乳汁淤积是重要诱因,乳汁淤积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
非哺乳期:可能与乳头内陷、乳腺导管扩张等因素有关,细菌可通过乳头侵入乳腺,或者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灶通过血液循环传播至乳腺。
非感染性乳腺炎: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自身免疫反应、乳腺导管上皮细胞异常分泌等因素有关。
堵奶
哺乳期:常见于哺乳姿势不正确,婴儿未能有效吸吮乳汁,导致乳汁不能及时排空;乳腺导管本身较狭窄,或者乳汁黏稠等情况也容易引起堵奶。例如新手妈妈哺乳时,没有让婴儿将乳头和大部分乳晕含住,就容易造成堵奶。
非哺乳期:相对较少见,可能与乳腺导管受到压迫等因素有关,但相对哺乳期堵奶病因较单纯。
诊断方法
乳腺炎
体格检查:医生会检查乳房局部情况,感染性乳腺炎可见乳房红肿、皮温高、压痛明显,可触及肿块,有时可摸到增大的淋巴结。
实验室检查:感染性乳腺炎患者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升高;还可进行脓液细菌培养+药敏试验,以明确病原菌并指导用药。
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可帮助判断乳房内有无脓肿形成等情况,对于非感染性乳腺炎可能需要结合钼靶等检查进一步鉴别。
堵奶
体格检查:主要是触摸乳房,可发现局部硬块,一般无明显红、热表现,通过乳房触诊初步判断是乳汁淤积导致的硬块。
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可显示乳腺导管内有乳汁淤积的情况,但一般无炎症相关的血流信号增高等表现。
处理原则
乳腺炎
感染性乳腺炎
哺乳期:早期可通过频繁哺乳、按摩乳房等方法促进乳汁排出,同时应用抗生素治疗,如青霉素类等(需根据药敏试验选择合适抗生素),如果形成脓肿则需要进行脓肿切开引流术。
非哺乳期:根据病情采取相应治疗,如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自身免疫相关的非感染性乳腺炎,对于有脓肿形成等情况也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非感染性乳腺炎:主要是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自身免疫性相关的需要调节免疫等治疗。
堵奶
哺乳期:首先纠正哺乳姿势,让婴儿正确含接乳头,加强哺乳次数和力度,通过频繁哺乳来疏通乳腺导管,也可以通过热敷乳房(温度不宜过高,避免烫伤)、轻柔按摩乳房等方法促进乳汁排出,一般不需要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治疗。例如妈妈可以在哺乳前热敷乳房3-5分钟,然后从乳房外侧向乳头方向轻柔按摩,再进行哺乳。
非哺乳期:如果是轻微的堵奶情况,可通过调整穿着等避免对乳房的压迫,观察症状变化;如果堵奶情况持续不缓解且有加重趋势,需及时就医进一步评估。
特殊人群情况
哺乳期女性:哺乳期女性是乳腺炎和堵奶的高发人群,需要特别注意乳房护理。在哺乳过程中要保持乳头清洁,正确哺乳姿势非常重要。如果发生堵奶或乳腺炎,要及时处理,避免病情加重影响自身健康和婴儿喂养。例如高龄产妇哺乳期发生堵奶或乳腺炎时,身体恢复相对较慢,更要重视早期的处理,及时疏通乳汁,防止发展为严重的感染性乳腺炎。
非哺乳期女性:非哺乳期发生堵奶相对较少,但也需要关注,若出现乳房异常情况,要及时就医,因为非哺乳期乳腺炎的表现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延误诊断和治疗。比如绝经后的女性如果出现乳房硬块等情况,也要警惕乳腺相关疾病的可能,包括堵奶相关情况(虽然非哺乳期堵奶少见,但也需鉴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