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是肛管或直肠与肛周皮肤相通的肉芽肿性管道,由内口、瘘管、外口组成,多因肛周感染形成,可通过肛门指诊等检查,手术是主要治疗方式,儿童和妊娠期女性有特殊注意事项;痔疮是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或瘀血肿大的疾病,分内痔、外痔、混合痔,可经肛门视诊等检查,非手术治疗为主,手术适用于非手术无效或严重情况,儿童和妊娠期女性痔疮治疗也有特殊要点。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肛瘘:是指肛管或直肠与肛周皮肤相通的肉芽肿性管道,由内口、瘘管、外口三部分组成。多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破溃或切开引流后形成的后遗症,内口多位于齿状线附近,外口位于肛周皮肤。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细菌感染引起肛周组织化脓性炎症,进而形成管道。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多见于青壮年男性,与肛腺感染等因素相关。
痔疮:是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或瘀血并肿大的常见疾病。可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内痔是肛垫的支持结构、静脉丛及动静脉吻合支发生病理性改变或移位;外痔是齿状线远侧皮下静脉丛的病理性扩张或血栓形成;混合痔则是内痔和外痔的融合。发病与久坐、便秘、妊娠等因素有关,各年龄段均可发病。
二、临床表现
肛瘘:主要表现为肛周反复流脓、肿痛,外口可间断性或持续性流出少量脓性、血性、黏液性分泌物,局部可伴有瘙痒。当瘘管通畅时症状可相对较轻,若瘘管堵塞或急性感染时,可出现局部红肿、疼痛加剧,甚至发热等全身症状。
痔疮:
内痔:主要表现为便血,便血多为无痛性、间歇性便后出鲜血,严重时可呈喷射状出血。内痔发展到一定程度可脱出肛门外,初期可自行回纳,后期需用手推回甚至不能回纳。
外痔:主要表现为肛门不适、潮湿不洁,有时有瘙痒。若发生血栓形成及皮下血肿时,可伴有剧痛,称为血栓性外痔。
混合痔:兼有内痔和外痔的表现,严重时可呈环状脱出肛门外,称环状痔。
三、检查方法
肛瘘:
肛门指诊:可触及瘘管的条索状硬物,有时可摸到内口。
探针检查:用探针从外口探入,可协助找到内口,但操作时需轻柔,避免造成假道。
影像学检查:如磁共振成像(MRI),可清晰显示肛瘘的瘘管走行、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对复杂肛瘘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痔疮:
肛门视诊:可观察到内痔是否脱出,外痔的形态、大小等。
直肠指诊:主要是排除直肠内其他病变,如直肠癌等。
肛门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内痔的部位、大小、形态及有无出血等情况,同时也可观察直肠黏膜有无病变。
四、治疗方式
肛瘘:
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目的是切开或切除瘘管,敞开创面使其愈合。常见的手术方式有瘘管切开术、挂线疗法、肛瘘切除术等。挂线疗法适用于距肛门3-5cm内的单纯性肛瘘,利用橡皮筋或有腐蚀作用的药线的机械压迫作用,缓慢切开肛瘘,对肛门括约肌损伤较小,可避免肛门失禁。
非手术治疗:主要是控制感染、缓解症状,如使用抗生素等,但非手术治疗通常不能治愈肛瘘,仅适用于暂时缓解症状或作为手术前的准备。
痔疮:
非手术治疗:
一般治疗:适用于绝大部分痔疮,包括增加纤维性食物,改变不良的大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防治便秘和腹泻。热水坐浴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药物治疗:局部使用痔疮膏、痔疮栓等药物,可起到消肿、止痛、止血等作用;口服药物主要是改善局部静脉丛充血的药物等。
手术治疗:当非手术治疗无效或症状严重时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有痔切除术、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等。PPH主要适用于Ⅲ、Ⅳ度内痔、环状痔和部分直肠黏膜脱垂的患者。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肛瘘:
儿童:儿童肛瘘相对少见,多为单纯性肛瘘,治疗上尽量采用保守治疗与微创的手术方式,避免过度损伤肛门括约肌影响排便功能。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儿童的营养支持,保持肛周清洁,因为儿童新陈代谢快,恢复相对较快,但也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肛瘘患者治疗需谨慎,手术时机的选择要权衡母婴安全。一般非急性发作期可先采取保守治疗,如坐浴等缓解症状,急性发作期需要手术时,要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麻醉方式和手术方式,术后要加强肛周护理,预防感染。
痔疮:
儿童:儿童痔疮多与便秘等因素有关,治疗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如调整饮食结构,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等。尽量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若需手术,要选择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小的术式。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痔疮发生率较高,多采用非手术治疗。应避免长期站立或久坐,适当增加活动量。大便后要注意肛周清洁,可使用温水坐浴等。尽量避免使用口服药物治疗,局部用药也需谨慎选择,以保证母婴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