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急性胃炎是儿童常见消化系统疾病,由多种病因引起,有相应临床表现,诊断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治疗包括一般、病因、对症治疗,有预防措施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病因有感染、饮食、药物、应激等,表现为上腹疼痛、恶心呕吐等,诊断靠病史、体查及辅助检查,治疗分一般、病因、对症,预防从饮食、用药、感染、应激等方面,婴儿和较大儿童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病因
儿童急性胃炎是儿童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急性炎症。常见病因包括感染因素(如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饮食因素(食用过冷、过热、刺激性强的食物或暴饮暴食等)、药物因素(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应激因素(严重创伤、大手术、颅内病变等)等。
二、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常见症状有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呕吐物可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呕吐胆汁或咖啡样物质。部分患儿可能伴有食欲减退、腹泻等症状。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拒食等。
感染性急性胃炎可能还伴有发热等全身感染症状。
2.体征表现
查体时上腹部可有轻压痛,一般无明显的腹肌紧张等腹膜刺激征表现,但如果是严重的急性胃炎,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腹部压痛。
三、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儿的发病前饮食情况,有无不洁饮食史、近期用药史、有无遭受严重应激事件等。
2.体格检查
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重点检查腹部情况,了解有无压痛等体征。
3.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了解有无感染及感染的类型,如细菌感染时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可能升高;大便常规检查可帮助判断有无肠道感染等情况。对于呕吐严重的患儿可能需要进行电解质检查,了解有无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等。
胃镜检查:必要时可进行胃镜检查,能直接观察胃黏膜的病变情况,如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表现,有助于明确诊断,但一般在病情相对稳定时进行。
四、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饮食调整:急性期应暂时禁食数小时(一般4-6小时),让胃肠道得到休息,之后可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汤、稀粥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逐渐恢复正常饮食。对于婴幼儿要注意合理喂养,避免过度喂养等情况。
休息:保证患儿充足的休息,减少活动量,有利于身体恢复。
2.病因治疗
抗感染治疗: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胃炎,根据病情可选用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如果是病毒感染引起的,主要是进行对症支持治疗。
停用相关药物:如果是药物因素引起的急性胃炎,应及时停用相关的可疑药物。
应激因素处理:对于因严重创伤、大手术等应激因素引起的急性胃炎,要积极处理原发病,减轻应激状态。
3.对症治疗
止吐治疗:如果患儿呕吐明显,可使用止吐药物,但需注意低龄儿童使用止吐药物的谨慎性,可选择合适的止吐方法,如通过调整体位减少呕吐等非药物方法先行尝试。
止痛治疗:对于腹痛明显的患儿,可采取腹部保暖等措施缓解疼痛,一般不优先使用强效止痛药物,尤其是低龄儿童。
纠正电解质紊乱:如果存在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可根据情况适当补充电解质,一般通过口服补液或静脉补液的方式进行,要根据患儿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合理调整补液方案。
五、预防措施
1.饮食方面
培养儿童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进食,避免食用过冷、过热、刺激性强的食物,少吃零食。对于婴幼儿要注意合理喂养,遵循科学的喂养方式。
2.避免滥用药物:儿童患病时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避免自行滥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可能损伤胃黏膜的药物。
3.预防感染:注意儿童的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接触感染源,尤其是在传染病流行季节,减少感染性疾病的发生,从而降低感染性急性胃炎的发生风险。
4.减少应激因素:对于儿童要注意保护,避免遭受严重创伤等应激事件,在儿童生病住院等情况下,要关注儿童的心理状态,尽量减少其应激反应。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婴儿:婴儿发生急性胃炎时,由于其消化系统和生理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在治疗过程中更要注重饮食调整的精细程度,如喂养米汤等流质食物时要注意温度适宜,避免过凉或过热刺激胃肠道。在使用药物时要格外谨慎,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避免使用不适合婴儿的药物。同时要密切观察婴儿的精神状态、呕吐及腹泻情况等,因为婴儿病情变化相对较快。
2.儿童:较大儿童在急性胃炎治疗中要注意心理疏导,因为患病可能会影响其正常的生活和学习,要让儿童配合治疗,如按时服药、调整饮食等。同时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和病情合理安排休息和活动,保证其身体恢复所需的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