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术后需从多方面进行护理,饮食要热量营养均衡、低盐、高纤维;运动要选合适时机与方式、控制强度;要遵医嘱服药;需管理心理情绪;要定期复查,包括心电图、血常规等项目及相应频率。
一、饮食方面
1.热量与营养均衡
心肌梗死术后患者应保持热量摄入适中,避免超重或肥胖。一般来说,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代谢率等因素来调整热量摄入。例如,年轻男性基础代谢率相对较高,可能需要稍多的热量来维持身体正常运转,但要以不导致体重增加为度;而老年女性基础代谢率较低,热量摄入应适当减少。热量来源应注重营养均衡,碳水化合物可占总热量的50%-60%,选择复杂碳水化合物如全麦面包、糙米等,减少精制糖的摄入;蛋白质占总热量的15%-20%,可选择优质蛋白质,如瘦肉、鱼类、豆类、蛋类、奶类等;脂肪占总热量的20%-30%,以不饱和脂肪为主,如橄榄油、鱼油等,减少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摄入,饱和脂肪主要存在于动物脂肪如肥肉、黄油等,反式脂肪常见于油炸食品和部分加工食品。
2.低盐饮食
限制钠盐摄入对于心肌梗死术后患者非常重要。每日钠盐摄入量应控制在6克以下。因为高盐饮食会导致水钠潴留,增加心脏负担,可能引起血压升高。例如,过多食用咸菜、腌制品等会使钠盐摄入超标。对于合并有高血压的心肌梗死术后患者,更应严格控制钠盐摄入,以利于血压的控制和心脏功能的维护。
3.高纤维饮食
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如蔬菜、水果、全谷物等。膳食纤维可以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因为便秘时用力排便会增加腹压,进而增加心脏的负担,可能诱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复发。例如,每天应保证摄入30克-40克的膳食纤维,可以选择西兰花、苹果、燕麦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二、运动方面
1.运动时机与方式选择
心肌梗死术后患者运动开始的时间需要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而定。一般在术后2-3周左右,患者如果病情稳定,可以开始进行适度的运动。运动方式应选择有氧运动,如步行、慢跑、游泳等。步行是比较安全且容易开展的运动方式,开始时每次步行10-15分钟,每周3-5次,然后逐渐增加步行时间和速度。对于老年患者,步行速度可以相对较慢,以不感到疲劳为宜;年轻患者可以适当加快速度,但要注意根据自身身体状况调整。游泳也是一种很好的有氧运动,能锻炼全身肌肉,且对关节的压力较小,但要注意游泳场所的安全,且游泳前要做好热身准备。
2.运动强度控制
运动强度可以通过心率来大致控制。运动时的心率应达到最大心率的60%-70%较为适宜。最大心率的计算公式为220-年龄。例如,一位60岁的患者,最大心率约为220-60=160次/分钟,那么运动时的心率应维持在160×(60%-70%)即96-112次/分钟。运动过程中要注意感觉,如果出现明显的胸闷、气短、头晕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及时就医。
三、药物方面
1.遵医嘱服药
心肌梗死术后患者需要长期服用一些药物,如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等)、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等)等。患者必须严格遵医嘱按时服药,不得擅自增减药量或停药。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可以防止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血脂,稳定斑块。对于老年患者,由于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在服药过程中更要密切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如阿司匹林可能引起胃肠道出血等,他汀类药物可能引起肝功能异常等,应定期监测相关指标。
四、心理方面
1.情绪管理
心肌梗死术后患者可能会存在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这些不良情绪可能会影响患者的康复。患者要学会自我情绪管理,家属也应给予关心和支持。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缓解压力,如听音乐、冥想、与家人朋友交流等。对于老年患者,可能更容易出现情绪低落,家属要多陪伴老人,了解老人的心理需求,帮助老人树立康复的信心。例如,鼓励老人参加一些适合的康复活动小组,与其他术后患者交流经验,互相鼓励,有助于改善心理状态。
五、定期复查方面
1.复查项目与频率
心肌梗死术后患者需要定期复查,一般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要进行全面复查。复查项目包括心电图、血常规、血脂、血糖、心脏超声等。心电图可以了解心脏的节律和心肌供血情况;血常规可以监测血小板等指标,了解抗血小板药物的影响;血脂、血糖检查可以评估患者的血脂血糖控制情况,因为血脂异常、高血糖等是心血管疾病复发的危险因素;心脏超声可以观察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如心室壁运动情况、射血分数等。对于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还要定期监测血压、血糖,根据监测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