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有多样症状表现,关节症状包括晨僵、疼痛与压痛、肿胀、畸形;关节外症状有发热、乏力、类风湿结节、肺受累、心脏受累、血液系统受累;不同人群有特点,儿童类风湿关节炎全身型常见高热、皮疹且影响生长发育,老年患者关节症状不典型、易畸形且常合并基础病,女性发病率高,特殊时期病情可能变化。
疼痛与压痛:关节疼痛往往是最早出现的症状之一,多呈对称性,常见于双手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关节等部位,也可累及膝、踝、肘等关节。疼痛程度不一,可为隐痛、胀痛或刺痛等,且伴有压痛。炎症刺激是导致疼痛和压痛的主要原因,病变关节周围组织因炎症反应出现肿胀,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疼痛。比如,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双手近端指间关节和掌指关节是最常受累的部位,约70%-80%的患者会出现这些关节的疼痛与压痛。
关节肿胀:关节滑膜炎症导致滑膜增生、关节腔积液以及周围组织水肿等,从而引起关节肿胀。肿胀部位皮肤温度可能升高,关节活动范围逐渐受限。例如,腕关节肿胀较为常见,可导致手腕活动不灵活,影响日常生活中的抓握、持物等动作。
关节畸形:病情晚期可能出现关节畸形,是由于关节软骨和骨的破坏,加上关节周围肌肉、韧带等组织的受损,导致关节失去正常结构和功能。常见的畸形有手指的尺侧偏斜、天鹅颈样畸形、纽扣花样畸形,膝关节的屈曲畸形等。如手指尺侧偏斜是因为掌指关节向尺侧偏移,近端指间关节过伸,远端指间关节屈曲,形似字母“C”或“Z”。
关节外症状
发热:部分患者会出现低到中度发热,一般为低热,体温多在37.5℃-38.5℃之间,呈持续性或间歇性发热。这是由于炎症反应导致机体的免疫应答异常,释放内源性致热原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紊乱所致。例如,约30%-40%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会出现发热症状,这种发热通常在病情活动期较为明显。
乏力:患者常感到全身乏力,没有精神,活动耐力下降。这与疾病本身的炎症消耗、机体代谢紊乱以及患者的心理状态等多种因素有关。长期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由于疾病的折磨和活动受限,更容易出现乏力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类风湿结节:是类风湿关节炎较特异的皮肤表现,多位于关节隆突部及受压部位的皮下,如肘关节鹰嘴突附近、腕部、手指伸侧等部位。结节大小不一,直径可由数毫米至数厘米,质地较硬,无压痛或轻压痛。类风湿结节的出现提示病情处于活动期,其发生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有研究表明约20%-30%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会出现类风湿结节。
肺受累:可表现为间质性肺疾病,是类风湿关节炎常见的关节外表现之一。患者可出现咳嗽、气短等症状,病情严重时活动后气短明显加重。通过胸部高分辨率CT等检查可发现肺间质病变,其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炎症累及肺部有关。例如,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约20%-30%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肺受累,其中间质性肺疾病较为常见。
心脏受累:可出现心包炎、心肌炎等。心包炎较为常见,患者可有心前区不适、胸痛等症状,通过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可发现异常。心脏受累也是类风湿关节炎病情活动的一个表现,与炎症累及心脏相关结构有关。
血液系统受累:可出现贫血,多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与疾病慢性炎症导致的红细胞生成障碍、破坏增加等因素有关。还可出现血小板增多,部分患者血小板计数会明显升高,这与炎症反应刺激血小板生成有关。例如,约30%-60%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会出现贫血,而血小板增多在约30%-50%的患者中可见。
不同人群的特点
儿童类风湿关节炎:除了上述关节症状外,全身型类风湿关节炎在儿童中较为常见,可出现高热,体温可达39℃-40℃以上,呈弛张热,伴有皮疹,皮疹多为淡红色斑丘疹,可随体温升降而时隐时现。儿童类风湿关节炎还可能影响生长发育,因为长期的炎症活动会干扰机体的正常代谢和内分泌功能,导致身高增长缓慢等问题。
老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关节症状可能不如年轻患者典型,晨僵时间相对较短,但容易出现关节畸形和功能障碍。同时,老年患者常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这在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药物选择上要更谨慎,避免与其他基础疾病的治疗药物产生不良相互作用。而且老年患者对疼痛的感知可能不如年轻人敏感,容易延误病情。
女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可能与女性的内分泌因素有关,如雌激素等可能参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过程。女性在生理期、孕期、哺乳期等特殊时期,病情可能会有所变化,生理期时雌激素水平波动可能导致病情轻度加重,孕期部分患者病情会缓解,但产后有复发或加重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