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分为左向右分流型(潜伏青紫型)、右向左分流型(青紫型)和无分流型(无青紫型)三类。左向右分流型包括房间隔缺损(各年龄可发病,女略多,分流量大影响生长发育等)、室间隔缺损(最常见,各年龄可发病,男略多,分流量大影响发育等)、动脉导管未闭(女多,早产易患,分流量大致肺动脉高压等);右向左分流型包括法洛四联症(婴儿期多,男略多,与遗传相关,影响生长活动等)、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新生儿期,女有特点,不及时治预后差);无分流型包括肺动脉狭窄(各年龄可发病,男有差异,影响活动耐力等)、主动脉缩窄(各年龄可发病,男可能高,影响血压及身体发育对称性等)。
一、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分类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主要分为左向右分流型(潜伏青紫型)、右向左分流型(青紫型)和无分流型(无青紫型)三类。
(一)左向右分流型(潜伏青紫型)
1.房间隔缺损
病理生理:由于左心房压力高于右心房,房间隔缺损时左心房血液分流至右心房,右心房接受体循环回流及左心房分流的血液后,进入右心室,导致右心室、肺动脉血流量增加。儿童时期症状相对较轻,因为肺血管阻力较高,分流量相对较小。随着年龄增长,肺血管阻力逐渐降低,分流量增大,可出现肺动脉高压等情况。
人群影响:各年龄均可发病,多见于学龄前儿童。女性发病率相对较高,可能与胚胎发育过程中女性胚胎的相关基因表达等因素有关。生活方式上,一般日常活动受影响相对较小,但如果分流量大,可能影响生长发育,有反复呼吸道感染等病史的儿童需警惕。
2.室间隔缺损
病理生理:室间隔缺损时左心室压力高于右心室,左心室血液分流至右心室,使右心室、肺动脉血流量增加。小型室间隔缺损可能在儿童早期无明显症状,中型及大型室间隔缺损可导致肺循环血量增多,体循环血量减少,影响患儿生长发育,易发生肺部感染等。随着病情发展,也可能出现肺动脉高压等并发症。
人群影响: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类型之一,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男性发病率可能略高于女性,与胚胎发育过程中心室间隔的发育异常有关。有先心病家族史的儿童患病风险可能增加,生活方式上,分流量大的患儿活动耐力差,易疲劳。
3.动脉导管未闭
病理生理:动脉导管未闭时主动脉压力高于肺动脉,主动脉血液持续分流至肺动脉,使肺循环血量增加,左心房、左心室容量负荷加重。婴儿时期症状可能不明显,随着年龄增长,分流量大时可出现生长发育迟缓、反复呼吸道感染等,长期可导致肺动脉高压、艾森曼格综合征等。
人群影响:多见于女性,可能与胚胎期动脉导管的发育相关因素有关。早产儿发生动脉导管未闭的风险相对较高,因为早产儿的动脉导管肌层发育不完善等。
(二)右向左分流型(青紫型)
1.法洛四联症
病理生理:法洛四联症包括肺动脉狭窄、室间隔缺损、主动脉骑跨和右心室肥厚四种畸形。由于肺动脉狭窄,右心室排血受阻,右心室压力升高,部分血液通过室间隔缺损分流至左心室,再进入主动脉,导致血氧含量降低,出现青紫症状。患儿常出现蹲踞现象,以缓解呼吸困难等不适。病情严重程度与肺动脉狭窄程度密切相关,可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活动耐力等。
人群影响:多见于婴儿期,男性发病率可能略高于女性。有遗传因素相关,若家族中有先心病患者,后代患病风险增加。患儿活动明显受限,生活质量受较大影响。
2.完全性大动脉转位
病理生理:主动脉发自右心室,肺动脉发自左心室,形成两个独立的循环系统,导致氧合血和静脉血不能有效混合,患儿出生后即出现严重青紫,若不及时治疗,预后极差。
人群影响:新生儿期即可发病,女性发病率可能相对有一定特点,与胚胎发育过程中心脏大血管的转位异常有关。需要及时诊断和干预,否则危及生命。
(三)无分流型(无青紫型)
1.肺动脉狭窄
病理生理:肺动脉狭窄使右心室排血受阻,右心室压力升高,可导致右心室肥厚。根据狭窄部位不同分为瓣膜型、瓣下型和瓣上型肺动脉狭窄。轻度狭窄可能无症状,中重度狭窄可导致右心衰竭、青紫等表现。
人群影响:各年龄均可发病,男性发病率可能有一定差异,与肺动脉发育异常相关。患儿活动耐力下降,严重时影响生长发育。
2.主动脉缩窄
病理生理:主动脉缩窄使主动脉血流通过受阻,导致上肢血压升高,下肢血压降低。可分为导管前型和导管后型,导管前型病情较重,出生后即可出现症状,导管后型症状相对较轻,可能在儿童期或成年后出现高血压等表现。
人群影响:各年龄均可发病,男性发病率可能相对较高,与主动脉发育过程中的缩窄异常有关。患儿上肢血压高,下肢血压低,可能影响身体发育的对称性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