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溢性皮炎与银屑病在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诊断鉴别、治疗原则上均有不同。脂溢性皮炎与马拉色菌等多因素相关,好发于皮脂腺丰富部位,一般依临床表现诊断,综合治疗;银屑病由遗传与环境因素致免疫介导,有特征性皮疹等表现,依表现等诊断,多种方法治疗,儿童、老年患者治疗各有特殊性。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脂溢性皮炎:可能与马拉色菌等微生物定植与感染、皮脂分泌增多、神经递质异常、表皮屏障功能受损、免疫反应等多种因素相关。马拉色菌在脂溢性皮炎患者皮肤表面的定植密度往往高于正常人,其产生的脂酶可水解皮脂中的甘油三酯,产生游离脂肪酸,刺激皮肤产生炎症反应。此外,精神因素、饮食习惯(如高糖、高脂饮食)、维生素B族缺乏等也可能诱发或加重脂溢性皮炎。不同年龄、性别均可发病,生活不规律、喜食油腻辛辣食物等生活方式因素可能增加患病风险。有脂溢性皮炎家族史的人群相对更容易患病。
银屑病:是一种遗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免疫介导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遗传因素在银屑病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多个银屑病相关基因已被发现。环境因素包括感染(如链球菌感染)、外伤、精神紧张、吸烟、饮酒等。各种年龄均可发病,儿童及青壮年发病相对较多,男性和女性发病无显著差异。感染因素可能通过激活免疫系统,诱发银屑病发作;精神压力过大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影响银屑病的病情。
二、临床表现
脂溢性皮炎:好发于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如头皮、面部(眉间、鼻唇沟、眼睑等)、胸背部、腋窝、腹股沟等。头皮部位表现为头皮油腻、脱屑,可伴有瘙痒,严重时可出现油腻性痂皮,甚至脱发;面部损害多为淡红色斑片,上覆细小鳞屑,可有轻度瘙痒;胸背部损害为淡红色或黄色斑片,边界清楚,上覆油腻性鳞屑;腋窝、腹股沟等部位常表现为红斑、糜烂、渗出,伴有瘙痒。不同年龄患者的临床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儿童脂溢性皮炎头皮损害相对较轻,以鳞屑为主;老年患者症状可能相对较轻。
银屑病:典型表现为鳞屑性红斑或斑块,可局限或广泛分布。头皮银屑病损害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红斑,上覆厚层银白色鳞屑,头发呈束状;斑块型银屑病表现为红色斑块,表面覆盖多层银白色鳞屑,刮除鳞屑可见薄膜现象(轻刮薄膜出现点状出血);点滴状银屑病常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表现为散在的红色丘疹,上覆少许鳞屑;掌跖银屑病可出现掌跖部位的红斑、鳞屑、皲裂等。不同年龄患者的银屑病表现也有特点,儿童银屑病中点滴状银屑病较为常见,且上呼吸道感染病史相对较多;老年银屑病患者病情相对顽固,病程较长。
三、实验室检查与影像学检查
脂溢性皮炎:一般无特异性实验室检查,皮肤真菌镜检可能发现马拉色菌;斑贴试验可用于排查接触性过敏原,但对脂溢性皮炎诊断价值有限。影像学检查一般不用于脂溢性皮炎的诊断。
银屑病:实验室检查可有血沉加快、C反应蛋白升高等炎症指标异常;皮肤组织病理检查表现为表皮角化过度、角化不全,棘层增厚,表皮突延长,真皮乳头水肿向上延伸,毛细血管扩张,周围有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浸润。影像学检查如关节超声等可用于评估银屑病关节炎患者的关节病变情况。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脂溢性皮炎:主要根据临床表现进行诊断,好发于皮脂腺丰富部位,有典型的红斑、油腻性鳞屑等表现。需与银屑病、玫瑰糠疹、头癣等疾病鉴别。银屑病的红斑边界更清楚,鳞屑更厚,有薄膜现象和点状出血;玫瑰糠疹的皮疹长轴与皮纹走向一致,常有母斑;头癣可通过真菌镜检和培养发现真菌。
银屑病:根据典型临床表现、皮肤组织病理特点一般可明确诊断。需与脂溢性皮炎、慢性湿疹、扁平苔藓等鉴别。脂溢性皮炎的鳞屑较薄,炎症较轻,好发部位不同;慢性湿疹多有肥厚、苔藓样变等表现;扁平苔藓的皮疹多为多角形扁平丘疹,Wickham纹阳性。
五、治疗原则
脂溢性皮炎:一般采用综合治疗,包括生活方式调整(如规律作息、清淡饮食、避免过度清洁等)、局部治疗(如外用抗真菌药物、糖皮质激素等)和系统治疗(如口服抗组胺药、B族维生素等)。不同年龄患者的治疗需考虑其特殊性,儿童患者应尽量选择温和、刺激性小的药物;老年患者需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银屑病:治疗目的是控制病情、减缓发展、提高生活质量。治疗方法包括外用药物治疗、系统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外用药物有糖皮质激素、维生素D3衍生物等;系统药物有甲氨蝶呤、环孢素等;物理治疗包括紫外线照射等。儿童银屑病患者治疗更应谨慎,优先选择温和、不良反应小的治疗方法;老年患者需考虑药物对肝肾功能等的影响,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