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原位癌是乳腺癌早期病变,分导管原位癌和小叶原位癌,临床表现多不明显,靠影像学及病理活检诊断,治疗有手术、内分泌等,预后较好,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对其有影响,需关注并调整相关因素及规范诊疗随访。
一、定义
乳腺原位癌是乳腺癌的一种早期病变,指癌细胞局限于乳腺导管或小叶内,未突破基底膜,未发生间质浸润的乳腺癌。
二、病理类型
1.导管原位癌
是最常见的乳腺原位癌类型,癌细胞位于乳腺导管内,形态多样,可表现为实性、筛状、乳头状等生长方式。
2.小叶原位癌
起源于乳腺小叶终末导管-小叶单位,癌细胞充满小叶腺泡和终末导管,细胞形态较一致,呈圆形或卵圆形,核大、深染,但一般不侵犯基底膜。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多数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常通过乳腺癌筛查(如乳腺X线摄影、乳腺超声等)发现乳腺内异常。部分患者可能有乳腺肿块,但肿块边界多较清楚,质地可稍硬,少数患者可能伴有乳头溢液,多为浆液性或血性,但溢液症状相对少见。
2.体征
体格检查时,乳腺可能无明显异常体征,或仅能触及可疑的小肿块,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或分界清楚,活动度可因病变情况而异。
四、诊断方法
1.乳腺影像学检查
乳腺X线摄影:导管原位癌在乳腺X线片上可表现为微钙化灶,这是导管原位癌较特征性的表现,微钙化灶呈细小、密集分布;小叶原位癌的X线表现相对不典型,可能无明显钙化或仅表现为局部腺体结构紊乱。
乳腺超声:可发现乳腺内的低回声结节等异常,但对于原位癌的特异性诊断价值不如乳腺X线摄影,不过超声可以帮助判断肿块的位置、大小、形态等,还可用于引导穿刺活检。
磁共振成像(MRI):对乳腺原位癌的诊断有一定帮助,尤其是对于多中心性、双侧性病变的检测,但一般不作为首选的筛查手段。
2.病理活检
是诊断乳腺原位癌的金标准。通过空心针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活检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观察癌细胞是否局限于导管或小叶内,有无基底膜侵犯等情况,从而明确诊断为导管原位癌或小叶原位癌等具体类型。
五、治疗及预后
1.治疗
手术治疗:对于导管原位癌,常用的手术方式有乳腺局部切除术(如肿瘤局部扩大切除术),术后根据情况可能需要进行放疗,以降低局部复发风险;对于小叶原位癌,如果确诊为小叶原位癌,部分患者可选择密切观察随访,因为小叶原位癌进展为浸润性癌的风险相对导管原位癌稍低,但如果患者有较高的乳腺癌风险因素,也可考虑行乳腺切除术等,但手术治疗在小叶原位癌中的应用相对不如导管原位癌广泛。
内分泌治疗:如果病理检测提示癌细胞雌激素受体(ER)或孕激素受体(PR)阳性,对于导管原位癌术后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内分泌治疗,常用药物如他莫昔芬等,可降低对侧乳腺患癌风险以及复发风险。
2.预后
乳腺原位癌的预后较好,经规范治疗后,患者的5年生存率等预后指标都比较理想。导管原位癌患者经过手术和放疗等综合治疗后,局部复发率较低;小叶原位癌患者即使不进行手术治疗,定期随访观察时,进展为浸润性癌的速度也较慢,总体预后良好。不过,患者仍需要长期随访,监测乳腺及全身情况,因为部分患者可能存在进展为浸润性癌的潜在风险。
六、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及应对
1.年龄
各年龄段女性都可能发生乳腺原位癌,但一般在40岁以上女性中相对更常见。对于年轻女性发生乳腺原位癌,需要更加谨慎地评估病情,因为年轻患者的生理特点可能影响治疗决策,例如在选择手术方式时需要更多考虑对乳房外观的影响等,但治疗原则仍遵循循证医学的规范。
2.性别
虽然乳腺原位癌主要发生在女性,但男性也可能患乳腺原位癌,不过男性乳腺原位癌相对罕见。男性诊断为乳腺原位癌后,治疗原则与女性类似,但需要关注男性患者的心理等特殊情况,因为男性患乳腺癌可能会给患者带来更大的心理冲击。
3.生活方式
长期高脂肪饮食、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增加乳腺癌的发病风险,对于乳腺原位癌患者及高危人群,建议调整生活方式,如保持均衡饮食,增加蔬菜水果摄入,减少高脂肪、高糖食物的摄取;适度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等,这些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整体健康,可能也有助于降低乳腺癌相关的风险。
4.病史
有乳腺癌家族史的人群属于乳腺原位癌的高危人群,这类人群需要更加密切地进行乳腺癌筛查,如更频繁地进行乳腺X线摄影等检查。对于既往有乳腺良性疾病史(如乳腺纤维腺瘤等)的患者,发生乳腺原位癌的风险可能较一般人群略有升高,在诊断和治疗乳腺原位癌时需要综合考虑既往病史对病情评估和治疗决策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