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瘤是由胚胎期间成血管细胞增生形成的先天性良性肿瘤或血管畸形,是胎记中血管异常增生的部分,胎记分色素型和血管型,二者在定义、外观、发病机制、生长变化、对健康影响及不同人群情况有区别,临床需准确区分。
胎记:是皮肤组织在发育时异常的增生,在皮肤表面出现形状和颜色的异常。胎记一般可分为色素型及血管型,常见的色素型包括太田痣、先天性色素痣、咖啡斑等;血管型则包括鲜红斑痣、草莓样血管瘤等。所以部分血管瘤属于胎记的范畴,而胎记还包含非血管异常增生导致的情况。
外观表现
血管瘤:
草莓状血管瘤:通常表现为高出皮肤表面的、柔软的、呈草莓样的红色肿物,边界清楚,好发于头面部、颈部等部位。
鲜红斑痣: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毛细血管畸形,表现为淡红色或暗红色的斑片,不高出皮肤表面,压之部分或完全褪色,随着年龄增长,颜色可能逐渐加深,变为暗红色或紫红色,并且可增厚出现结节。
胎记:
色素型胎记:如太田痣,表现为蓝色、灰色、黑色或褐色的斑片或斑点,颜色均匀,边界清楚,可累及面部的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先天性色素痣大小不一,小的几毫米,大的可覆盖身体大片区域,颜色从褐色到黑色不等,有的还可能有毛发生长。
血管型胎记:除了鲜红斑痣、草莓状血管瘤外,还有海绵状血管瘤,表现为皮下隆起的肿块,质地柔软,可压缩,颜色呈蓝紫色。
发病机制
血管瘤: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可能与血管生成因子和血管生成抑制因子之间的平衡失调有关,也与胚胎发育过程中血管形成相关基因的异常表达等因素有关。例如在婴幼儿血管瘤的增生期,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活跃,而在消退期,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增加。
胎记:
色素型胎记:太田痣被认为是由于胚胎发育时,黑素细胞从神经嵴向表皮移行期间,停留在真皮深处而引起;先天性色素痣是由于胚胎发育过程中,皮肤组织异常增生导致色素细胞聚集形成。
血管型胎记:鲜红斑痣是由于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毛细血管后静脉畸形所致;海绵状血管瘤是由扩张的薄壁血管组成的海绵状结构。
生长变化特点
血管瘤:
增生期:出生后数周内快速生长,可在数月内体积增大数倍,颜色鲜红,质地柔软。
稳定期:增长速度减慢,病变可保持一段时间的稳定状态。
消退期:一般在1岁以后开始逐渐消退,多数患儿在5-7岁时可完全消退,但也有部分患儿消退不完全,会遗留皮肤萎缩、色素沉着或瘢痕等问题。
胎记:
色素型胎记:大多数色素型胎记一旦形成,其大小、颜色在儿童期可能会随身体生长而等比例增大,但颜色一般不会自行消退,除非通过医疗手段干预。
血管型胎记:鲜红斑痣一般不会自行消退,且随着年龄增长有逐渐加重的趋势;海绵状血管瘤在儿童期可能会缓慢增大,也可能长期稳定不变。
对健康的影响
血管瘤:一般小的、局限的血管瘤对健康影响较小,但如果是发生在重要部位的血管瘤,如眼部、呼吸道等部位,可能会影响视力、呼吸等功能,严重时可危及生命;部分血管瘤消退后可能会遗留皮肤外观异常等问题。
胎记:
色素型胎记:太田痣一般不影响健康,但会影响美观,可能对患儿的心理造成一定影响;先天性色素痣有一定的恶变风险,尤其是直径大于20cm的先天性巨痣,恶变率较高。
血管型胎记:鲜红斑痣一般不影响健康,但会影响外观;海绵状血管瘤如果生长在深部组织,可能会压迫周围组织器官,影响其功能,而且部分海绵状血管瘤可能会发生出血、感染等并发症。
特殊人群情况
婴幼儿:婴幼儿时期是血管瘤和胎记的高发阶段。对于婴幼儿血管瘤,需要密切观察其生长变化,大多数婴幼儿血管瘤有自行消退的过程,但如果发现血管瘤生长迅速,累及重要部位等情况,需要及时就医评估是否需要干预。对于胎记,尤其是先天性色素痣等有恶变可能的胎记,要定期监测其变化,必要时尽早进行干预处理。
儿童及青少年:在儿童及青少年时期,血管瘤如果处于消退期,要注意观察消退后的皮肤情况;对于胎记,无论是色素型还是血管型,都要关注其对外观的影响以及是否有潜在的健康风险,如先天性色素痣的定期监测等。同时,此阶段的孩子可能会因为胎记或血管瘤影响外观而产生心理问题,需要给予心理关怀和正确的引导。
成年人:成年人的血管瘤如果是既往未发现的,需要评估其性质和对健康的影响;对于胎记,若有美观需求或担心潜在健康风险,可以考虑通过医疗美容或医疗手段进行处理,如激光治疗等针对色素型胎记,对于血管型胎记也有相应的治疗方法。
总之,血管瘤是胎记中的一部分血管异常增生导致的情况,二者在定义、外观、发病机制、生长变化、对健康影响及不同人群情况等方面存在一定区别,在临床诊断和处理时需要准确区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