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临床症状观察、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来区分肿瘤良恶性,良性肿瘤生长缓慢、质地软、活动度好,超声下边界清、形态规则等,钼靶下边缘光滑等,穿刺或手术活检细胞形态规则等;恶性肿瘤生长快、质地硬、活动度差,超声下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等,钼靶下不规则肿块等,穿刺或手术活检细胞异型性明显等,不同人群在各检查中的表现因自身特点有差异。
一、临床症状观察
1.肿块大小与生长速度
良性肿瘤:通常生长较为缓慢,肿块大小相对较局限,例如纤维腺瘤可能在数月甚至数年时间内增大不明显,直径一般多在数厘米以内。对于不同年龄阶段人群,青少年出现的乳腺纤维腺瘤相对常见,生长速度相对缓慢,与女性内分泌变化有一定关联但变化幅度不大。
恶性肿瘤:一般生长速度较快,短期内肿块可明显增大,如乳腺癌,可能在几周至数月内迅速增大,直径可能在较短时间内超过数厘米。不同性别中,女性患乳腺癌风险高于男性,随着年龄增长,尤其是绝经后女性,乳腺癌肿块生长速度可能因体内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而加快。
2.肿块质地与活动度
良性肿瘤:质地多较柔软,触感像橡胶样,活动度较好,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晰。比如乳腺纤维腺瘤,用手触摸时可感觉到肿块可在乳房内较为自由地推动,在年轻女性中较为常见,其活动度好与肿瘤的组织学特点有关,周围组织对其限制较小。
恶性肿瘤:质地硬,像石块一样,活动度差,与周围组织粘连紧密,不易推动。乳腺癌中,肿瘤细胞浸润周围组织,导致与周围组织固定,这在中老年女性中相对多见,年龄增长使得身体机能变化,肿瘤侵袭性可能增强。
二、影像学检查
1.乳腺超声检查
良性肿瘤:超声表现多为边界清晰、形态规则的低回声结节,内部回声均匀,后方回声无明显衰减或可有轻度增强,血流信号不丰富。对于不同生活方式人群,长期作息不规律可能影响内分泌,间接影响乳腺超声表现,但对良性肿瘤本身的超声特征影响相对较小,比如经常熬夜的女性患乳腺纤维腺瘤时,超声下仍多表现为边界清晰等典型良性特征。
恶性肿瘤:超声表现为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的低回声或混合回声结节,内部回声不均匀,可有微小钙化,后方回声衰减,血流信号丰富,常见高速高阻的动脉血流频谱。在有乳腺癌家族病史的人群中,进行乳腺超声检查时更需密切关注,此类人群恶性肿瘤的超声表现可能更具侵袭性特征,因为遗传因素增加了患癌风险,肿瘤生物学行为可能更倾向恶性。
2.乳腺X线摄影(钼靶)检查
良性肿瘤:钼靶下多表现为边缘光滑、密度均匀的肿块影,周围腺体组织受影响较小。对于不同年龄阶段,年轻女性乳腺腺体致密,钼靶检查可能受一定限制,但良性肿瘤在钼靶上仍可呈现相对规则的形态。比如乳腺纤维腺瘤在钼靶下可见圆形或椭圆形肿块,边界清楚。
恶性肿瘤:钼靶下可见不规则肿块影,边缘有毛刺、分叶,可有细小多形性钙化,如沙粒样钙化等。在绝经后女性中,乳腺组织相对疏松,钼靶检查更易发现乳腺癌的钼靶征象,因为绝经后激素水平变化,乳腺腺体萎缩,恶性肿瘤的钼靶表现更易凸显。
三、病理学检查
1.穿刺活检
良性病变:穿刺活检组织学表现为细胞形态规则,排列有序,无明显异型性,间质与上皮组织比例正常等。例如乳腺纤维腺瘤穿刺可见腺上皮和纤维组织两种成分,细胞形态正常,增生的纤维组织围绕腺管。不同年龄患者进行穿刺活检时,儿童乳腺很少发生肿瘤,青春期女性穿刺活检良性病变可能多为纤维腺瘤等,其细胞形态符合良性特征。
恶性病变:穿刺活检可见细胞异型性明显,细胞排列紊乱,有核分裂象等,可找到癌细胞。如乳腺癌穿刺可见癌细胞呈巢状、团状排列,细胞大小、形态不一,核大深染,核分裂象多见。对于有乳腺癌高危病史的人群,如携带BRCA1/BRCA2基因突变的女性,穿刺活检时更需准确判断,因为这类人群恶性病变的细胞异型性可能更显著,肿瘤恶性程度可能更高。
2.手术切除活检
良性肿瘤:手术切除后病理检查可见肿瘤有完整包膜,与周围组织界限分明,组织学结构符合相应良性肿瘤特点。在妊娠期女性,乳腺组织处于特殊生理状态,良性肿瘤手术切除活检时要考虑妊娠因素对手术的影响以及术后恢复等,但病理上仍可明确其良性特征,如乳腺腺病在妊娠时手术切除活检可见乳腺组织的增生等良性改变。
恶性肿瘤:手术切除后病理检查可见肿瘤无包膜,呈浸润性生长,癌细胞侵犯周围组织,病理类型可明确,如浸润性导管癌等,有明确的恶性病理特征。对于老年女性,恶性肿瘤手术切除活检后,要综合考虑其全身状况,因为老年人体质相对较弱,恶性肿瘤的病理特征可能与肿瘤的分化程度等相关,低分化的乳腺癌在老年患者中可能更常见,病理表现为细胞分化差,恶性程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