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肠胃炎有一般症状,包括消化道的腹泻、呕吐、腹痛,以及全身的发热、精神状态改变;不同病因如病毒感染性(轮状病毒、诺如病毒)和细菌感染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肠胃炎症状有特点;特殊人群新生儿和早产儿肠胃炎症状更不典型且需特别注意观察和护理,病情变化快或易现严重并发症。
一、宝宝肠胃炎的一般症状
(一)消化道症状
1.腹泻
对于不同年龄的宝宝表现有所不同,婴儿可能每天腹泻数次至十余次不等,大便性状多样,可为稀水样便、蛋花汤样便等。这是因为肠胃炎时肠道黏膜受到刺激,肠道蠕动加快,导致排便次数增多且大便性状改变。例如,轮状病毒引起的肠胃炎常表现为蛋花汤样便,多发生在6-24个月的婴幼儿。
较大的宝宝腹泻时大便可能含有未消化的食物残渣等,腹泻严重时还可能出现脱水相关表现,因为大量水分和电解质随大便丢失。
2.呕吐
宝宝可能频繁呕吐,呕吐物可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呈喷射性呕吐。这是由于胃肠道受到炎症刺激,胃蠕动紊乱,导致胃内容物反流排出。比如感染性肠胃炎时,病原体及其毒素刺激胃肠道,引起呕吐反射。新生儿及小婴儿呕吐还需警惕是否有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因为其呕吐更容易导致脱水和电解质失衡。
3.腹痛
宝宝可能会表现出哭闹不安、烦躁等,小婴儿可能会频繁蹬腿,大一些的宝宝可能会用语言表达腹部不适。腹痛是因为肠道炎症刺激肠道神经末梢,引起肠道痉挛等。不同病因引起的肠胃炎腹痛程度可能有所差异,如细菌性肠胃炎引起的腹痛可能相对更明显一些。
(二)全身症状
1.发热
部分宝宝会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可升高至38℃-39℃甚至更高。这是身体对炎症的一种免疫反应,病原体感染肠道后,机体的免疫系统被激活,释放炎性介质,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从而引起发热。病毒感染引起的肠胃炎发热可能相对多为低热或中度发热,而细菌感染引起的肠胃炎发热可能更高一些,且持续时间可能相对较长。
2.精神状态改变
宝宝可能出现精神萎靡、嗜睡等情况。这是因为肠胃炎导致宝宝身体不适,能量消耗增加,同时可能存在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影响了宝宝的整体状态。如果宝宝精神状态极差,需高度警惕病情加重,如出现严重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
二、不同病因引起的宝宝肠胃炎症状特点
(一)病毒感染性肠胃炎
1.轮状病毒肠胃炎
多见于6-24个月婴幼儿,起病较急,常先有呕吐,随后出现腹泻,大便呈蛋花汤样或黄色水样便,无腥臭味,多数伴有发热,体温一般在38℃-39℃左右,病程约3-8天。
2.诺如病毒肠胃炎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宝宝主要表现为呕吐、腹泻,呕吐常为首发症状,腹泻为稀水便或水样便,可伴有发热、腹痛等,病情一般呈自限性,病程较短,通常2-3天即可恢复,但易在托幼机构等集体场所暴发流行。
(二)细菌感染性肠胃炎
1.大肠杆菌性肠胃炎
宝宝可出现腹泻,大便可为黏液脓血便,伴有腹痛、发热等症状,发热程度不一,腹痛多为脐周隐痛或绞痛。不同类型的大肠杆菌引起的肠胃炎症状有一定差异,如产毒性大肠杆菌引起的肠胃炎主要表现为水样腹泻,而侵袭性大肠杆菌引起的肠胃炎类似菌痢,有黏液脓血便等表现。
2.沙门氏菌性肠胃炎
宝宝会有发热、呕吐、腹泻等症状,腹泻大便多为黄绿色水样便,可有黏液或脓血,伴有腹痛,体温可高达39℃以上,病情轻重不一,年龄较小的宝宝感染后病情可能相对较重,容易出现脱水等并发症。
三、特殊人群宝宝肠胃炎的症状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新生儿肠胃炎
1.症状特点
新生儿肠胃炎症状往往不典型,可能仅表现为拒奶、吐奶频繁、精神萎靡、体温不稳定(可升高或降低)、大便次数增多且性状改变,如大便稀溏、带有黏液等。由于新生儿各器官功能发育不完善,对肠胃炎引起的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耐受性差,病情变化较快。
2.注意事项
家长需密切观察新生儿的精神状态、体温、奶量、尿量等情况。一旦发现新生儿出现拒奶、频繁呕吐、精神极度萎靡、尿量明显减少等情况,应立即就医,因为新生儿病情变化迅速,延误治疗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二)早产儿肠胃炎
1.症状特点
早产儿肠胃炎症状比足月儿更不典型,可能出现呼吸暂停、体温不升、腹胀、呕吐、腹泻等表现,且症状可能更隐匿。由于早产儿各系统发育不成熟,对肠胃炎的应激能力更差,更容易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
2.注意事项
护理早产儿肠胃炎时要格外小心,要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密切监测早产儿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心率、呼吸等。注意保持早产儿的体液平衡,根据医生建议合理喂养,可能需要采用少量多次喂养的方式,同时要注意保暖,因为早产儿体温调节能力差,炎症可能进一步影响体温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