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体以外部位的常见妇科疾病,发病部位多样,发病机制包括种植学说、体腔上皮化生学说、免疫炎症因素等,临床表现有痛经、月经异常、不孕、盆腔疼痛等症状及相应体征,诊断方法有影像学检查、血清学检查、腹腔镜检查等,对育龄、青春期、围绝经期女性影响及注意事项各有不同。
一、定义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指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子宫体以外的部位。
二、发病部位
常见的发病部位包括盆腔脏器(如卵巢、子宫骶韧带等)、腹腔、会阴切口等部位,也有极少数情况异位内膜可出现在远处,如肺、四肢等,但相对少见。
三、发病机制
(一)种植学说
经血逆流时,子宫内膜碎片可随经血通过输卵管进入盆腔,种植在盆腔脏器表面或腹腔等部位并生长,这是较为被广泛认可的发病机制之一。例如,正常女性经期时,部分子宫内膜组织会随着经血逆流,若盆腔环境适合其种植生长,就可能引发子宫内膜异位症。
(二)体腔上皮化生学说
腹膜、卵巢表面等体腔上皮在反复受到经血、慢性炎症等刺激后,可化生为子宫内膜样组织,进而发展为子宫内膜异位症。
(三)免疫炎症因素
患者的免疫功能可能存在异常,机体对异位内膜的免疫清除能力下降,导致异位内膜得以存活、生长。例如,异位内膜组织可刺激机体产生炎症反应,促进其自身的生长和侵袭等。
四、临床表现
(一)症状
1.痛经:多为继发性痛经,且呈进行性加重。即初潮时无痛经,随着病情进展,经期及经期前后出现下腹部、腰骶部等部位的疼痛,疼痛程度可逐渐加重,部分患者疼痛剧烈,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例如,有的患者初期可能仅在经期有轻微腹痛,随着患病年限增加,腹痛程度明显加重,甚至需要服用强效止痛药才能缓解。
2.月经异常:可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月经周期紊乱等。如部分患者月经量较以往明显增多,经期可延长至7天以上,或者月经周期提前或推后。
3.不孕: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不孕的发生率较高,可能与盆腔微环境改变、免疫功能异常、卵巢功能受损等多种因素有关。据统计,约30%-50%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合并不孕。
4.盆腔疼痛:除了痛经外,还可能出现盆腔深部性交痛、慢性盆腔痛等。例如,在性生活时出现下腹部疼痛,或者非经期也存在盆腔部位的隐痛等。
(二)体征
妇科检查时可发现子宫后倾固定,盆腔内可触及触痛性结节,尤其是子宫骶韧带、直肠子宫陷凹等部位。如果异位病灶累及卵巢,可在附件区触及与子宫相连的囊性包块,活动度差,往往有轻压痛。
五、诊断方法
(一)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是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可用于观察盆腔内异位内膜病灶的情况,如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俗称巧克力囊肿)表现为附件区无回声或低回声区,边界清晰或不清晰,内可见细密光点等。经阴道超声检查对盆腔内病灶的检出率较高。
2.磁共振成像(MRI):对盆腔内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的诊断有较高的价值,尤其是对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可清晰显示病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但费用相对较高,一般不作为首选检查。
(二)血清学检查
CA125(癌抗原125)是一种肿瘤标志物,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CA125水平可升高,但一般多低于200U/mL,在诊断和病情监测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特异性不高,一些其他妇科疾病如盆腔炎等也可能导致CA125轻度升高。
(三)腹腔镜检查
是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金标准。通过腹腔镜可以直接观察盆腔内病变的部位、形态、大小等情况,并可以对可疑病变进行活检以明确诊断。同时,在腹腔镜下还可以对子宫内膜异位症进行分期,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
六、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一)育龄女性
育龄女性患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能会影响生育,导致不孕等问题,因此需要及时就医,根据病情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如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等。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经期卫生,避免剧烈运动,减少经血逆流的可能。如果有备孕计划,应尽早就诊,评估生育情况并制定相应的备孕方案。
(二)青春期女性
青春期女性患子宫内膜异位症时,可能会出现痛经等症状,需要与原发性痛经相鉴别。要关注月经情况,若痛经进行性加重或伴有其他月经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检查。同时,要注意心理调节,因为疾病可能会对其生活和心理产生一定影响,家长也应给予关心和支持。
(三)围绝经期女性
围绝经期女性患子宫内膜异位症时,症状可能不典型,需要警惕与其他妇科疾病如卵巢肿瘤等相鉴别。由于围绝经期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变化较大,疾病的表现可能与育龄期有所不同,治疗上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症状、身体状况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如必要时可能需要手术治疗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