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阴道瘘是直肠与阴道间存在异常通道,病因有先天性、后天性(手术损伤、外伤、炎症性疾病、恶性肿瘤侵犯等),临床表现有阴道排气排便、阴道分泌物异常、会阴部皮肤改变,诊断靠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瘘管造影、MRI检查),治疗包括手术治疗(先天性、后天性分别处理)和非手术治疗(病情轻时辅助)。
一、病因
1.先天性因素
部分婴儿可能因胚胎发育过程中直肠与阴道之间的分隔发育异常而导致先天性直肠阴道瘘,这种情况在新生儿中偶有发生,与胚胎发育时期的基因调控、环境等多种因素相关,可能涉及遗传因素影响胚胎正常的组织分化过程。
2.后天性因素
手术损伤:如妇产科手术(如经阴道的子宫切除术等)、直肠手术(如直肠癌根治术等)过程中,若操作不当可能损伤直肠与阴道之间的组织,从而导致直肠阴道瘘。例如在复杂的直肠癌根治术时,由于解剖关系复杂,分离组织过程中有可能误损伤阴道壁而引发瘘。
外伤:严重的会阴部外伤,如骑跨伤等,可能导致直肠和阴道同时受损,进而形成直肠阴道瘘。外伤的暴力作用可能直接破坏直肠与阴道之间的结构连续性。
炎症性疾病:克罗恩病等肠道炎症性疾病可累及直肠和阴道周围组织,导致组织破坏、溃疡形成,最终发展为直肠阴道瘘。克罗恩病是一种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其病因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免疫异常、肠道菌群失调等多种因素有关,病变可累及肠道全层,当累及直肠及阴道周围组织时,就容易破坏正常组织结构形成瘘管。
恶性肿瘤侵犯:直肠癌、阴道癌等恶性肿瘤生长过程中,肿瘤组织不断侵袭周围组织,包括直肠和阴道,可导致直肠阴道瘘的发生。例如晚期直肠癌肿向周围浸润,侵犯到阴道时,就可能形成直肠与阴道之间的异常通道。
二、临床表现
1.阴道排气、排便:患者可自觉从阴道排出粪便、气体等,这是直肠阴道瘘最典型的表现。例如,当患者排气时,可能会有气体从阴道排出;大便时,部分粪便可能经阴道排出。
2.阴道分泌物异常:由于肠道内容物经瘘管流入阴道,阴道分泌物可能增多,且可能伴有异味,分泌物的性状可能因瘘管的大小、位置等不同而有所差异。如果瘘管较小,可能阴道分泌物只是稍微增多且有异味;若瘘管较大,阴道分泌物可能像脓性、带有粪便残渣等。
3.会阴部皮肤改变:长期有肠道内容物经阴道流出,会阴部皮肤会受到刺激,出现红肿、瘙痒、糜烂等改变。因为粪便等刺激性物质反复刺激会阴部皮肤,导致局部皮肤炎症反应,若不及时处理,可能会进一步发展为皮肤溃疡等情况。
三、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
医生通过阴道指检可以触摸到直肠与阴道之间的瘘口,了解瘘口的大小、位置等情况。在检查过程中,需要轻柔操作,避免加重患者不适,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等因素影响下的会阴部解剖结构差异要有所考虑,例如女性不同年龄段的会阴部组织弹性等可能不同,检查时要注意力度和方式。
2.影像学检查
瘘管造影:通过向瘘管内注入造影剂,然后进行X线摄片,可清晰显示瘘管的走行、瘘口的位置等情况。对于先天性直肠阴道瘘或者后天性因手术、外伤等导致的瘘管,瘘管造影能提供准确的影像学信息,帮助医生制定治疗方案。
MRI检查:MRI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率,对于复杂的直肠阴道瘘,尤其是炎症性疾病相关的瘘管,能更清晰地显示直肠、阴道周围组织的病变情况以及瘘管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在考虑患者年龄因素时,对于儿童患者进行MRI检查时要注意检查过程中的舒适和安全,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辐射暴露等风险;对于成年患者,MRI检查可以更精准地评估病变范围等。
四、治疗原则
1.手术治疗
先天性直肠阴道瘘:对于新生儿或婴儿期的先天性直肠阴道瘘,一般需要根据瘘口的大小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通常建议在患儿一般情况较好时进行手术修复,手术方式包括瘘管修补术等。手术要尽量保留正常的直肠和阴道组织,以保证患儿正常的生理功能发育,在手术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儿童的解剖特点和生长发育需求。
后天性直肠阴道瘘:对于因手术损伤、外伤、炎症性疾病或肿瘤侵犯等导致的后天性直肠阴道瘘,多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方式的选择取决于瘘的病因、部位、大小等因素。例如,对于因妇产科手术损伤导致的直肠阴道瘘,可能需要进行局部瘘管的修补,同时要注意保护周围组织的血运等情况;对于肿瘤侵犯导致的直肠阴道瘘,可能需要在处理肿瘤的基础上进行瘘管的修复等综合治疗。
2.非手术治疗
对于一些病情较轻、暂时不适合手术的患者,可采用非手术治疗作为过渡或辅助治疗。例如,保持会阴部清洁,使用坐浴等方法来减轻会阴部皮肤的炎症反应。对于炎症性疾病导致的直肠阴道瘘,在控制肠道炎症的基础上,可能会采用药物保守治疗来促进局部组织的修复,但非手术治疗往往只是辅助手段,最终多数仍需要手术治疗来解决瘘管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