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性关节炎与强直性脊柱炎均为慢性炎症性风湿病,发病情况、病理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及特殊人群考虑各有不同,类风湿性关节炎全球患病率0.5%-1%、女性多发,病理以滑膜炎症及关节破坏为主,表现有关节及关节外症状,诊断靠临床表现等,治疗包括药物等;强直性脊柱炎全球患病率0.1%-0.5%、男性多见,病理有肌腱端炎等,表现有关节及关节外症状,诊断依HLA-B27等,治疗含非药物及药物等,两类疾病特殊人群(儿童、老年)有不同考量。
一、发病情况与相关因素
类风湿性关节炎:全球患病率约0.5%-1%,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发病年龄多在20-60岁。其发病与遗传因素有关,如人类白细胞抗原DR4(HLA-DR4)等基因携带增加发病风险;感染因素也可能参与,某些细菌、病毒等感染可能触发自身免疫反应;内分泌因素方面,雌激素可能与发病有关,女性发病多于男性。
强直性脊柱炎:全球患病率约0.1%-0.5%,男性多见,发病年龄多在10-40岁,高峰年龄为20-30岁。遗传因素在其发病中起重要作用,HLA-B27阳性者发病风险显著增加,约90%的患者携带HLA-B27;感染因素中,肠道细菌感染可能与发病相关,如肺炎克雷伯菌等可能激发免疫反应引发疾病。
二、病理机制
类风湿性关节炎:主要病理改变为滑膜衬里细胞增生、间质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血管翳形成及软骨和骨组织的破坏。免疫系统异常激活,B细胞产生大量自身抗体,如类风湿因子(RF)等,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滑膜,激活补体等炎症通路,导致滑膜炎症和关节破坏。
强直性脊柱炎:主要病理改变是肌腱端炎和滑膜炎,炎症累及骶髂关节、脊柱等关节及周围组织。免疫细胞浸润,如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聚集在肌腱端和滑膜,释放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引起局部炎症反应,进而导致韧带骨化和关节强直。
三、临床表现
类风湿性关节炎:
关节表现:早期多表现为双手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关节等小关节对称性肿胀、疼痛、僵硬,晨起明显,活动后可稍缓解,随着病情进展,关节畸形逐渐出现,如掌指关节尺侧偏斜、天鹅颈样畸形等。
关节外表现:可出现类风湿结节,多位于关节隆突部及受压部位的皮下;还可累及肺脏,出现间质性肺炎等;累及血液系统,出现贫血等。
强直性脊柱炎:
关节表现:早期症状常为下腰背部疼痛、僵硬,休息时加重,活动后缓解,病情逐渐进展可出现脊柱强直,呈“竹节样”改变;外周关节受累以髋关节、膝关节等大关节多见,可出现关节肿胀、疼痛等。
关节外表现:可出现眼部病变,如葡萄膜炎、虹膜炎;心血管系统受累,如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肺部受累,出现上肺纤维化等。
四、诊断方法
类风湿性关节炎: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可见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升高,RF阳性等;影像学检查早期可见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骨质疏松,晚期可见关节间隙狭窄、关节畸形等。
强直性脊柱炎:实验室检查可见HLA-B27阳性,血沉、CRP可升高;影像学检查中骶髂关节CT或MRI是诊断的重要依据,早期可见骶髂关节骨质破坏、炎症等,晚期可见骶髂关节融合等。
五、治疗原则
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目的是减轻关节炎症反应,缓解症状,控制病情进展,保护关节功能。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如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缓解疼痛和炎症,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MARDs)如甲氨蝶呤等延缓病情进展;还可考虑生物制剂治疗等。
强直性脊柱炎:治疗目标是缓解症状,延缓疾病进展,防止脊柱和关节畸形。治疗包括非药物治疗,如适当锻炼保持脊柱活动度,物理治疗缓解疼痛等;药物治疗包括NSAIDs缓解疼痛和炎症,慢作用抗风湿药如柳氮磺吡啶等,生物制剂如TNF-α抑制剂等。
六、特殊人群考虑
类风湿性关节炎:
儿童患者:儿童类风湿性关节炎表现可能与成人不同,多为多关节型,需注意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药物,非药物治疗如适当的康复锻炼尤为重要,要关注儿童的心理状态,因为疾病可能影响其生长和社交。
老年患者:老年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用药时需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如NSAIDs可能增加胃肠道出血风险,要监测肾功能等,治疗方案需兼顾控制病情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强直性脊柱炎:
儿童患者:儿童强直性脊柱炎早期诊断较困难,需密切关注青少年的腰背部症状等,治疗时要考虑生长发育因素,生物制剂的使用需谨慎评估风险和收益,康复锻炼要适合儿童的身体状况。
老年患者:老年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脊柱强直等可能影响生活自理能力,要注意预防跌倒等并发症,药物治疗需考虑对心血管、胃肠道等系统的影响,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改善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