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有典型症状(胸痛、全身症状、胃肠道症状)和不典型症状(无痛性、女性表现不同),诱因包括年龄与性别(年龄增长、女性绝经后风险变化)、生活方式因素(吸烟、不健康饮食、缺乏运动)、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及其他因素(情绪激动、寒冷刺激)。
一、心肌梗死的症状
1.典型症状
胸痛:是最常见的典型症状,多发生于胸骨后或心前区,疼痛性质常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也可伴有烧灼感,疼痛程度较重,持续时间较长,可达数十分钟甚至数小时,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例如,部分患者会感觉胸口像有一块大石头压着,长时间难以缓解。这种疼痛可能会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颈部、下颌或上腹部等部位。
全身症状:发病后数小时至数日常出现发热,体温一般在38℃左右,可持续约一周。还可伴有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和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等,这是由于坏死物质吸收引起的全身反应。
胃肠道症状:疼痛剧烈时常伴有频繁的恶心、呕吐和上腹胀痛,与迷走神经受坏死心肌刺激和心排出量降低组织灌注不足等有关。尤其是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更易发生胃肠道症状。
2.不典型症状
无痛性心肌梗死:在老年患者中较为常见,患者可以没有明显的胸痛症状,而以其他症状为首发表现,如呼吸困难、晕厥、上腹部不适等。这可能与老年人痛觉迟钝、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等因素有关。例如,有的老年患者可能仅表现为突然出现的呼吸困难,被误当作肺部疾病来治疗,之后进一步检查才发现是心肌梗死。
女性心肌梗死症状:女性心肌梗死的症状可能与男性有所不同,除了胸痛外,更易出现气短、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且症状出现至就诊的时间往往比男性更长,这可能与女性对心肌梗死症状的感知和表述与男性存在差异有关。
二、心肌梗死的诱因
1.年龄与性别
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肌梗死的发病风险逐渐增加。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加,冠状动脉会发生粥样硬化,血管壁逐渐增厚、变硬,管腔狭窄,导致心肌供血不足。一般来说,40岁以上的人群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明显升高。例如,在50-60岁这个年龄段,心肌梗死的发病率相对较高。
性别:男性患心肌梗死的风险通常高于女性,但女性在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患心肌梗死的风险会逐渐接近男性。这是因为雌激素对心血管系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绝经后雌激素水平降低,这种保护作用减弱。
2.生活方式因素
吸烟:吸烟是心肌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血管收缩、血小板聚集,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增加心肌梗死的发病风险。研究表明,吸烟者患心肌梗死的风险比不吸烟者高2-6倍。例如,长期大量吸烟的人,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会明显加快。
不健康饮食:长期摄入高盐、高脂、高糖的食物会导致血脂升高,血液黏稠度增加,容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例如,经常食用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等高脂肪食物,会使血液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质成分升高,逐渐在冠状动脉内壁沉积,使血管狭窄,增加心肌梗死的发生几率。
缺乏运动:长期缺乏体育锻炼会导致身体代谢紊乱,体重增加,容易出现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问题,这些都是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缺乏运动的人身体的血液循环不畅,冠状动脉的供血能力也会下降,从而增加心肌梗死的发病风险。
3.基础疾病
高血压:高血压患者的血管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会损伤血管内皮,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长期高血压还会使心脏后负荷增加,导致心肌肥厚,进一步影响心肌的供血和供氧,增加心肌梗死的发生风险。例如,血压长期控制不佳的高血压患者,患心肌梗死的概率比血压正常者高很多。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血糖水平长期升高,会导致糖代谢紊乱,同时影响脂肪代谢,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高血糖还会损伤血管神经,影响血管的正常收缩和舒张功能,增加心肌梗死的发病风险。糖尿病患者患心肌梗死的几率比非糖尿病患者高2-3倍,且病情往往更为严重。
高脂血症:血脂异常,尤其是高胆固醇血症和高甘油三酯血症,会使血液中的脂质在血管壁沉积,形成粥样硬化斑块,导致冠状动脉狭窄,影响心肌供血。例如,总胆固醇水平升高会明显增加心肌梗死的发病风险,当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时,更容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导致血管堵塞。
4.其他因素
情绪激动:突然的情绪激动,如暴怒、过度紧张等,会使交感神经兴奋,体内儿茶酚胺等激素分泌增加,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冠状动脉痉挛,从而增加心肌梗死的发病风险。例如,在生气、极度紧张等情况下,可能会诱发心肌梗死的发作。
寒冷刺激:寒冷天气会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心脏负荷加重,容易诱发心肌梗死。尤其是老年人对寒冷的适应能力较差,在寒冷季节心肌梗死的发病率会有所升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