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动过速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措施、医疗干预措施及针对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一般治疗需休息放松、调整生活方式;医疗干预有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刺激迷走神经、电复律与导管消融术);儿童患者要密切观察并谨慎使用非药物治疗,老年患者需综合考虑基础疾病等选择治疗方法并定期复查。
一、一般治疗措施
(一)休息与放松
对于因情绪激动、过度劳累等引发的心动过速,患者应立即停止当前活动,找安静舒适的环境休息。比如静坐或平卧,放松身心,避免紧张焦虑情绪进一步加重心动过速。这是因为过度的情绪波动和体力消耗会使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心率加快,通过休息放松可使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从而有助于控制心率。
不同年龄人群休息要求有所不同,儿童患者需要家长营造安静的休息环境,保证充足睡眠;老年患者休息时要注意环境安全,防止摔倒等意外发生。
(二)调整生活方式
饮食方面:减少咖啡因、酒精的摄入。咖啡因存在于咖啡、茶、某些功能饮料中,它能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脏,使心率加快;酒精也会对心脏产生刺激作用。对于有心动过速倾向的人,每日咖啡因摄入量应限制,例如咖啡每天不超过1-2杯(每杯约150-200毫升),酒精男性每日摄入酒精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1克酒精相当于约2.5毫升白酒、10毫升红酒、30毫升啤酒)。
运动方面:根据自身情况适度运动,避免剧烈运动。适度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有助于增强心肺功能,但剧烈运动可能诱发心动过速发作。年轻人可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等;老年人运动要更温和,运动时心率不宜超过(220-年龄)×60%的强度。
二、医疗干预措施
(一)药物治疗
一些药物可用于控制心动过速,如β受体阻滞剂,它能阻断β受体,减慢心率。但不同人群使用需谨慎,儿童患者一般不优先使用β受体阻滞剂,除非有明确的临床指征且在医生严格评估下使用;老年患者使用时要注意监测血压和心率变化,因为老年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可能较差。
另外,钙通道阻滞剂也可用于某些类型心动过速的治疗,它能抑制钙离子内流,减慢房室结传导速度,从而控制心率,但同样要考虑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等因素,比如有严重心力衰竭的患者使用钙通道阻滞剂需格外谨慎。
(二)非药物治疗
刺激迷走神经方法:
按压颈动脉窦:适用于成人患者,在颈部气管旁触摸到颈动脉搏动后,向同侧颈椎横突方向按压,每次按压时间不超过10-15秒,两侧不宜同时按压。但儿童患者禁止采用此方法,因为儿童颈动脉窦较敏感,按压不当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如心率过慢、脑供血不足等。
Valsalva动作:让患者深吸气后屏气,再用力做呼气动作,如用力排便的姿势。该方法可通过升高胸腔内压力,反射性兴奋迷走神经,减慢心率。但对于有严重心肺疾病的患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严重冠心病等,进行Valsalva动作可能会加重病情,需谨慎使用。老年人在进行Valsalva动作时要注意动作幅度,避免因用力过猛导致头晕等不适。
潜水反射:适用于儿童患者,让儿童将面部浸入4℃左右的水中,仅露出头部,通过寒冷刺激兴奋迷走神经来减慢心率,但要密切观察儿童反应,防止溺水等意外发生。
电复律与导管消融术:
电复律:对于一些严重的、药物治疗无效的快速性心动过速,如室性心动过速等,可采用电复律治疗。通过电击使心脏恢复正常节律,但电复律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如患者伴有严重低血压、休克等情况时禁忌使用。不同年龄患者电复律的能量选择不同,儿童患者需要根据体重等因素精确选择合适的能量。
导管消融术:适用于某些折返性心动过速,如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预激综合征相关的心动过速等。通过导管到达心脏内特定部位,释放能量消除异常传导通路来根治心动过速。但该手术有一定的手术风险,对于儿童患者,要充分评估手术收益与风险,且术后要密切观察恢复情况。
三、针对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一)儿童患者
儿童心动过速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先天性心脏病、感染等。家长要密切观察儿童心率变化,注意是否伴有呼吸急促、面色苍白、精神萎靡等其他症状。一旦发现儿童出现心动过速,应及时就医,在就医过程中要告知医生儿童的既往病史、用药史等情况。在治疗过程中,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非药物治疗方法如刺激迷走神经方法要谨慎使用,避免不当操作造成伤害。
(二)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这些基础疾病可能会影响心动过速的治疗和预后。在选择治疗方法时,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例如在药物治疗时,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肝肾功能的影响。老年患者使用非药物治疗方法时也要更加谨慎,如电复律要精确选择能量,刺激迷走神经方法要避免过度刺激导致不良后果。同时,老年患者要定期复查,监测心率及基础疾病的控制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