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患风湿病需从自身症状观察、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多方面入手。自身症状有关节疼痛、肿胀、畸形及全身发热、乏力等;实验室检查包括一般血液检查(血常规、生化检查)和自身抗体检查(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等);影像学检查有X线、超声、磁共振成像检查等,怀疑风湿病应及时前往医院风湿免疫科就诊以明确诊断。
一、自身症状观察
1.关节症状
疼痛:风湿病常累及关节,不同类型风湿病关节疼痛特点有所差异。例如类风湿关节炎多为对称性小关节疼痛,如双手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等,疼痛呈持续性,且在早晨起床时可出现关节僵硬,持续时间一般超过30分钟,活动后可稍缓解;而痛风性关节炎往往突然发作,多累及单侧第一跖趾关节,疼痛剧烈,如刀割样或撕裂样,疼痛在数小时内达到高峰。不同年龄人群关节疼痛表现可能因生长发育或退变等因素有所不同,儿童患风湿病时关节疼痛可能表述不清晰,需家长密切观察其活动情况。女性在更年期后由于雌激素水平变化,患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的风险可能增加,关节疼痛表现可能更易受激素影响。
肿胀:关节肿胀也是常见表现,可观察到关节周围组织肿胀,皮肤可能有轻度发红等情况。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可能出现手指关节等部位肿胀。
畸形:病情迁延不愈时可能出现关节畸形,像类风湿关节炎晚期可出现手指的尺侧偏斜、天鹅颈样或纽扣花样畸形等。
2.全身症状
发热:许多风湿病会伴有发热,可为低热、中度发热或高热。比如成人斯蒂尔病常表现为高热,体温可达39℃以上,同时可能伴有咽痛、皮疹等;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也可出现发热,可为低热或中度发热。不同年龄人群发热特点可能不同,儿童风湿病发热可能更易出现反复情况,且需警惕感染等其他因素导致的发热与之混淆。
乏力:患者常感全身乏力,活动耐力下降,比如日常行走一段距离后就明显感觉疲倦,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不同生活方式人群乏力表现可能有差异,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出现乏力可能更易被忽视,而本身生活方式较为sedentary的人出现乏力可能更应引起重视。
二、实验室检查
1.一般血液检查
血常规:可了解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情况。例如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活动期可能出现白细胞计数轻度升高,红细胞沉降率(ESR)增快,C反应蛋白(CRP)升高;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可能有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情况。不同年龄人群血常规指标正常范围有差异,儿童血常规指标会随年龄变化,医生会结合儿童具体年龄来判断指标是否异常。
生化检查:包括肝肾功能、电解质等检查。如痛风性关节炎患者血尿酸水平常明显升高;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可能出现肾功能异常等情况。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老年人本身可能有肝肾功能减退,在解读生化检查指标时需综合考虑其基础状况。
2.自身抗体检查
类风湿因子(RF):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RF阳性率较高,但RF阳性并不一定就确诊为类风湿关节炎,其他疾病如干燥综合征等也可能出现RF阳性。不同年龄人群RF阳性率有差异,儿童类风湿关节炎中RF阳性率相对较低。
抗核抗体(ANA):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ANA多呈阳性,且滴度常较高。ANA检测对多种自身免疫性风湿病的筛查有重要意义,不同年龄人群ANA阳性的临床意义可能不同,例如儿童ANA阳性需警惕自身免疫性疾病,但需结合其他临床表现综合判断。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特异性较高,尤其是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价值较大。
三、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关节X线:可观察关节骨质破坏、间隙狭窄等情况。类风湿关节炎早期X线可能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关节间隙狭窄、骨质疏松等,晚期可见关节畸形等改变。不同年龄人群关节X线表现可能因生长发育阶段不同而有差异,儿童关节处于生长发育中,X线表现需与正常生长变异相鉴别。
2.超声检查
关节超声:能更早发现关节滑膜增生、积液等情况,对早期风湿病的诊断有帮助。例如可检测到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早期的关节滑膜增厚、积液等,超声检查相对X线更能早期发现病变,且对软组织病变观察更清晰。不同生活方式人群关节超声检查结果可能因关节使用情况不同而有差异,长期从事剧烈运动的人关节超声可能有一些生理性改变需与病理性改变区分。
3.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关节MRI:对于软组织、骨髓等病变的显示比X线和超声更敏感,能更早发现关节软骨损伤、骨髓水肿等情况。如在早期类风湿关节炎中,MRI可发现关节软骨下的骨髓水肿等改变,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特殊人群如孕妇进行MRI检查需考虑辐射等相关风险,一般会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检查方式,但在病情需要时仍可进行MRI检查。
如果自己怀疑有风湿病,应及时前往医院风湿免疫科就诊,医生会综合自身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情况进行准确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