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与神经性皮炎在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面均有不同。湿疹病因复杂,有内外因素,临床表现多样,诊断结合多方面,治疗分局部和系统;神经性皮炎与神经精神及局部刺激相关,临床表现有局限性和播散性,诊断依典型表现,治疗侧重止痒及避免搔抓等。
神经性皮炎:主要与神经精神因素关系密切,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睡眠不佳等可诱发或加重神经性皮炎。另外,搔抓、摩擦等局部刺激也是重要的诱发因素,患者往往因局部瘙痒而不断搔抓、摩擦,形成“瘙痒-搔抓-加重”的恶性循环。同时,胃肠道功能障碍、内分泌失调等也可能参与神经性皮炎的发生发展,但相对湿疹而言,神经精神因素在神经性皮炎病因中更为突出。
临床表现方面
湿疹:
急性湿疹:好发于面、耳、手、足、前臂、小腿等外露部位,严重时可弥漫全身,常对称分布。皮损多形性,初期为红斑,很快发展为密集的粟粒大小的丘疹、丘疱疹,严重时出现小水疱,常融合成片,境界不清,搔抓后皮损处有明显渗出倾向。
亚急性湿疹:由急性湿疹炎症减轻后,皮损以小丘疹、鳞屑和结痂为主,仅有少量的丘疱疹、水疱及糜烂。仍有剧烈瘙痒。
慢性湿疹:常由急性、亚急性湿疹反复发作不愈转变而来,表现为皮肤粗糙、肥厚,表面有鳞屑,色素沉着,常呈苔藓样变,皮损边界较清楚,多局限于某一部位,如手、足、小腿、肘窝、腘窝、外阴、肛门等,病程慢性,易复发。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湿疹表现可能有一定特点,儿童湿疹好发于头面部,婴儿湿疹多在出生后1-3个月发病,初发皮损为对称性分布的红斑,可见丘疹、丘疱疹、水疱,搔抓、摩擦后形成糜烂、渗出和结痂等。成人湿疹则可因发病部位不同而有相应表现,比如手部湿疹与接触外界刺激物有关,表现为干燥、粗糙、皲裂等;女性乳房湿疹多与哺乳、外用药物等有关,乳头、乳晕及其周围皮肤出现红斑、糜烂、渗出等。
神经性皮炎:
局限性神经性皮炎:是最常见的类型,好发于颈部两侧、肘窝、腘窝、骶尾部、腕部、踝部,亦见于腰背部、眼睑、四肢及外阴等部位。皮损初起为局部皮肤瘙痒,经搔抓或摩擦后,出现多数密集的扁平丘疹,呈正常皮色或淡褐色,表面光滑或有少量鳞屑,逐渐融合成片,皮肤增厚,皮纹加深,皮嵴隆起,形成苔藓样变,皮损边界清楚。
播散性神经性皮炎:较少见,皮损分布广泛,可泛发于全身多处。症状与局限性神经性皮炎相似,但瘙痒更为剧烈,影响睡眠和生活质量。不同年龄的神经性皮炎患者表现基本类似,但儿童神经性皮炎相对较少见,若儿童患病多与局部摩擦等刺激有关。女性患者在月经周期等特殊时期,由于内分泌变化可能影响神经性皮炎的病情,比如在月经前期可能出现瘙痒加重等情况;男性患者则可能因工作压力、生活习惯等因素影响病情。
诊断方面
湿疹:主要根据病史、皮疹特点、发病部位、病程等进行诊断。急性湿疹需与接触性皮炎鉴别,接触性皮炎有明确的接触史,皮疹局限于接触部位,形态较单一,斑片状,去除病因后较快痊愈;慢性湿疹需与神经性皮炎鉴别,神经性皮炎先有瘙痒后有皮损,苔藓样变明显,皮损边界清楚,无多形性皮疹。湿疹的诊断还需结合实验室检查,如斑贴试验可用于检测接触性过敏原,有助于明确湿疹的病因。
神经性皮炎:依据典型的苔藓样变皮疹、好发部位、慢性病程等一般即可诊断。需与慢性湿疹鉴别,慢性湿疹多由急性、亚急性湿疹迁延而来,皮疹多形性,有渗出倾向,苔藓样变不如神经性皮炎明显;还需与银屑病鉴别,银屑病皮疹有多层银白色鳞屑,刮除鳞屑可见点状出血,好发于四肢伸侧、头皮等部位,与神经性皮炎的表现有明显区别。
治疗方面
湿疹:治疗原则是寻找可能的诱因,避免各种外界刺激,如热水烫洗、过度搔抓、接触过敏原等;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辛辣食物、海鲜等。局部治疗根据湿疹的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的药物,急性期有渗出时可用3%硼酸溶液等湿敷;亚急性期可选用糖皮质激素乳剂、糊剂等;慢性期可选用强效或超强效糖皮质激素制剂、尿素软膏等。系统治疗可选用抗组胺药物止痒,如氯雷他定等;对于严重的湿疹,可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在儿童湿疹治疗中,要特别注意选择温和、刺激性小的药物,避免使用强效糖皮质激素长时间大面积应用,以防引起不良反应,如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等。
神经性皮炎:治疗目的是止痒,避免搔抓,防止病情加重。局部治疗可选用糖皮质激素软膏、霜剂等,如氢化可的松软膏等;也可使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软膏等,尤其适用于面部、外阴等皮肤薄嫩部位。系统治疗可选用抗组胺药物,如西替利嗪等;对于瘙痒剧烈、影响睡眠的患者,可适当选用镇静催眠药物。在神经性皮炎的治疗中,要关注患者的精神状态,帮助患者缓解紧张情绪,改善睡眠,因为神经精神因素对病情影响较大。比如对于因工作压力大导致神经性皮炎的患者,建议适当调整工作节奏,进行心理调节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