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溢性皮炎与毛囊炎在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治疗原则方面存在差异。脂溢性皮炎与皮脂腺分泌、真菌感染、精神饮食等因素相关,好发于皮脂腺丰富部位,皮肤镜检、真菌镜检培养可辅助诊断,治疗包括一般和药物治疗;毛囊炎主要由细菌或真菌感染引起,好发于多部位,细菌感染性查血常规、脓液培养,真菌性查真菌镜检培养,治疗包括一般和药物治疗,不同年龄人群用药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病因方面
脂溢性皮炎:
与皮脂腺分泌旺盛有关,雄激素水平升高可使皮脂腺分泌增加,如青春期雄激素分泌增多,皮脂腺活性增强,皮脂分泌增多,易引发脂溢性皮炎。另外,马拉色菌等真菌的定植与感染也是重要因素,马拉色菌可水解皮脂中的甘油三酯,产生游离脂肪酸,刺激皮肤引起炎症反应。还有精神因素,如紧张、焦虑等可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进而影响皮脂腺分泌,诱发脂溢性皮炎;饮食因素,高糖、高脂饮食可促进皮脂腺分泌,加重脂溢性皮炎;局部皮肤护理不当等也可能参与发病。不同年龄、性别均可发病,生活方式上,长期高糖高脂饮食、精神压力大的人群更易患病,有脂溢性皮炎家族史的人病史相关风险增加。
毛囊炎:
主要由细菌感染引起,常见的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皮肤擦伤、搔抓等导致皮肤屏障受损时,细菌易侵入毛囊引发感染。真菌性毛囊炎可由马拉色菌等真菌感染引起,多与多汗、局部潮湿、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或抗生素等因素有关。各年龄阶段均可发病,男性在胡须部位由于剃须等原因易损伤皮肤,相对更易患毛囊炎;长期出汗多、皮肤卫生状况差的人群患病风险高,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的患者,病史相关上更易发生毛囊炎。
二、临床表现方面
脂溢性皮炎:
好发于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如头皮、面部(眉弓、鼻唇沟等)、胸背部等。头皮部位表现为头皮弥漫性红斑、灰白色糠秕状或油腻性鳞屑,严重时可伴有渗出、厚痂,可伴不同程度瘙痒;面部损害多为淡红色斑片,覆有细薄鳞屑;胸背部表现为淡红色或黄色斑片,上覆油腻性鳞屑。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脂溢性皮炎症状相对较轻,头皮可仅有轻度鳞屑,面部红斑较淡;老年患者皮肤干燥,鳞屑可能更干燥。性别上无明显特定差异,但男性头皮脂溢性皮炎相对更常见。
毛囊炎:
好发于头面部、颈部、臀部及外阴等部位。典型表现为毛囊口周围红色丘疹,逐渐发展为脓疱,脓疱中心常有毛发穿过,周围有红晕,脓疱干涸或破溃后可结痂,痂脱落后一般不留瘢痕。浅部毛囊炎如发生在头皮,严重时可引起毛囊破坏导致永久性脱发;深部毛囊炎可形成疖、痈等,表现为红肿热痛的结节,甚至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等。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毛囊炎症状可能相对较轻,脓疱较小;成人毛囊炎可出现较大的脓疱。男性胡须部位毛囊炎较常见,与剃须损伤皮肤有关。
三、实验室检查方面
脂溢性皮炎:
皮肤镜检查可见头皮脂溢性皮炎表现为头皮鳞屑、红斑,毛囊口角化等;真菌镜检及培养:若怀疑马拉色菌感染,可进行真菌镜检,在鳞屑中可找到马拉色菌,培养可明确马拉色菌的种类及药敏情况。不同年龄人群检查时操作需注意儿童皮肤娇嫩,操作要轻柔;对于男性和女性在检查部位选择上无特殊差异,但要考虑不同性别好发部位的不同。
毛囊炎:
细菌感染引起的毛囊炎,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脓液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可明确致病菌种类,并指导抗生素的选择。真菌性毛囊炎真菌镜检可见菌丝或孢子,真菌培养可鉴定出致病的真菌种类。不同年龄人群血常规检查时,儿童的血常规指标正常范围与成人不同,需注意参考值;男性胡须部位毛囊炎进行脓液培养时要注意消毒严格,避免其他细菌污染。
四、治疗原则方面
脂溢性皮炎:
一般治疗:生活规律,睡眠充足,调节饮食,限制多脂及多糖饮食,忌饮酒和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过度清洁和摩擦,使用温和润肤乳,恢复皮肤屏障功能。药物治疗:外用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弱效糖皮质激素适用于面部等皮肤薄嫩部位,如氢化可的松乳膏)、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软膏)、抗真菌药物(如酮康唑洗剂用于头皮部位)等;系统药物治疗如瘙痒剧烈时可给予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有真菌感染或泛发性损害时可选用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不同年龄用药需谨慎,儿童应避免使用强效糖皮质激素;老年人皮肤吸收能力差,使用外用药物时要注意药物浓度和刺激。
毛囊炎:
一般治疗:注意皮肤清洁卫生,防止外伤,增强机体免疫力。药物治疗:外用药物如抗生素软膏(如莫匹罗星软膏用于细菌感染)、抗真菌药物(如酮康唑乳膏用于真菌感染);系统药物治疗:病情严重时可口服抗生素(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可选用头孢类抗生素),真菌性毛囊炎可口服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儿童毛囊炎用药需选择儿童适用的剂型和药物,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药物;老年人用药要考虑肝肾功能,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小的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