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息肉是子宫内膜局部过度增生致突出宫腔的肿物,发病与雌激素过高、炎症刺激等有关,部分无症状,有症状者表现为出血等,妇科检查可及肿物,超声、宫腔镜助诊,病理确诊,无症状小息肉可观察,有症状者宫腔镜下摘除,预后好但有复发率;子宫肌瘤是子宫平滑肌及结缔组织组成的良性肿瘤,发病机制不明,多数无症状,有症状者有经量增多等,妇科检查可及增大子宫结节,超声等助诊,病理确诊,无症状近绝经者定期复查,有症状者可药物或手术治疗,大多数预后好但肌瘤有复发可能,不同年龄患者治疗及预后有差异。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子宫息肉:是由子宫内膜局部过度增生所致,表现为突出于子宫腔内的单个或多个光滑肿物,蒂长短不一。其发病可能与雌激素水平过高、长期炎症刺激等有关,例如长期患有妇科炎症的女性,炎症刺激可能促使子宫内膜局部增生形成息肉。
子宫肌瘤:是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由平滑肌及结缔组织组成。其确切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易感性、性激素水平、干细胞功能失调等有关,例如有家族中有子宫肌瘤患者的女性,其发病风险可能相对较高,且多见于30-50岁的育龄女性,与女性的性激素水平变化密切相关。
二、临床表现
子宫息肉: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多在体检时发现。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经间期出血、月经过多、经期延长或不规则阴道流血等。例如较小的子宫息肉可能仅表现为少量的经间期出血,而较大的息肉可能导致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等情况,对不同年龄的女性影响有所不同,对于年轻未育女性可能更关注对生育的影响,而围绝经期女性可能更关注出血带来的贫血等问题。
子宫肌瘤:多数患者无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症状与肌瘤的部位、大小和有无变性相关,常见症状有经量增多及经期延长,这是因为肌瘤使宫腔增大,子宫内膜面积增加并影响子宫收缩,此外还可出现下腹包块、白带增多、压迫症状(如压迫膀胱可引起尿频、尿急,压迫直肠可引起便秘等)。不同年龄的子宫肌瘤患者表现有所差异,育龄女性可能因肌瘤影响生育,而绝经后女性肌瘤多可自行萎缩。
三、妇科检查及辅助检查
妇科检查
子宫息肉:妇科检查时可发现子宫均匀增大,或可触及子宫腔内肿物,质地较软,有时可通过宫颈口看到或触及息肉。
子宫肌瘤:妇科检查可触及子宫增大,表面有单个或多个结节状突起,质地坚硬。
辅助检查
超声检查
子宫息肉:超声表现为子宫腔内可见边界清晰的高回声或等回声团块,有时可见蒂部。例如经阴道超声检查对子宫息肉的诊断敏感性较高,可清晰显示息肉的位置、大小等情况。
子宫肌瘤:超声可显示子宫增大,形态不规则,肌瘤结节呈低回声、等回声或高回声,根据肌瘤与子宫肌层的关系可分为肌壁间肌瘤、浆膜下肌瘤、黏膜下肌瘤等不同类型。
宫腔镜检查
子宫息肉:宫腔镜下可见单个或多个息肉,呈粉红色或灰白色,有蒂或无蒂,可直接观察息肉的位置、大小、形态等,并可在宫腔镜下进行息肉摘除术。
子宫肌瘤:宫腔镜下可观察到黏膜下肌瘤的情况,了解肌瘤的位置、大小等,但对于肌壁间肌瘤和浆膜下肌瘤则需要结合其他检查来明确。
病理检查:二者最终的确诊都依靠病理检查,子宫息肉病理检查可见子宫内膜腺体、间质和血管组成;子宫肌瘤病理检查可见平滑肌细胞和结缔组织组成。
四、治疗方式
子宫息肉
对于无症状的小息肉,可暂时观察,定期复查。
对于有症状的息肉,通常采取宫腔镜下息肉摘除术,这是一种微创手术,对患者创伤小,恢复快。对于年轻有生育需求的女性,在摘除息肉后有助于改善生育状况,而对于围绝经期出血症状明显的女性,也可考虑手术治疗。
子宫肌瘤
对于无症状的肌瘤,尤其是近绝经年龄的患者,可每3-6个月复查一次,观察肌瘤的变化。
对于有症状的肌瘤,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如使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等,可缩小肌瘤体积,但停药后肌瘤可复发)、手术治疗(包括肌瘤切除术、子宫切除术等,肌瘤切除术适用于希望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子宫切除术适用于不要求保留生育功能或疑有恶变的患者)。不同年龄的子宫肌瘤患者在治疗选择上有所不同,年轻患者更倾向于保留生育功能的治疗方式,而绝经后患者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五、预后情况
子宫息肉:子宫息肉经治疗后预后较好,但有一定的复发率,尤其是那些由雌激素水平过高因素未去除的患者,复发风险相对较高。例如长期处于高雌激素环境的女性,在息肉摘除后可能再次出现息肉。
子宫肌瘤:大多数子宫肌瘤是良性的,预后良好,尤其是经过合适治疗后的患者。但肌瘤有复发的可能,尤其是行肌瘤剔除术的患者,复发率相对较高。对于接受子宫切除术的患者,术后可达到根治的目的,但需要注意术后的康复及心理调适等,不同年龄的患者在术后恢复和心理影响上有所差异,年轻患者可能更关注术后对生活质量和生育相关的影响,而老年患者可能更关注术后身体的整体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