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息肉是子宫局部内膜过度生长所致,可发生在宫腔任何部位,有症状或较大时需手术等治疗;子宫肌瘤是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分多种类型,有症状时可药物或手术治疗,育龄期和绝经期女性情况各有不同,息肉绝经后有恶变可能,肌瘤绝经后需警惕恶变。
一、定义与本质
子宫息肉:是子宫局部内膜过度生长所致,由子宫内膜腺体、间质和血管组成,可单发或多发,息肉大小不一,小的仅几毫米,大的可充满宫腔。
子宫肌瘤:是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由平滑肌及结缔组织组成,多为球形实质性肿瘤,大小差异较大,小的如米粒,大的可超过妊娠足月子宫大小。
二、发病部位
子宫息肉:可发生在子宫腔内任何部位,常见于子宫体部内膜,尤其是宫底和宫角部位。
子宫肌瘤:按与子宫肌壁的关系分为肌壁间肌瘤(位于子宫肌壁内,周围被肌层包围)、浆膜下肌瘤(向子宫浆膜面生长,突出于子宫表面)、黏膜下肌瘤(向子宫黏膜面生长,突出于宫腔,仅由黏膜层覆盖)。
三、临床表现差异
子宫息肉
症状较轻或无症状: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多在体检时偶然发现。
异常阴道出血:是常见症状,表现为月经过多、经期延长或月经周期紊乱,尤其是绝经后女性出现阴道流血更应警惕,可能与息肉表面血管破裂有关。
白带异常:部分患者可出现白带增多,若息肉合并感染,白带可呈脓性且有异味。
不孕或流产:息肉可能影响受精卵着床,从而导致不孕;对于已妊娠的患者,较大的息肉可能影响胚胎发育,增加流产风险,这在有生育计划的女性中较为突出。
子宫肌瘤
月经改变:是最常见症状,肌壁间肌瘤尤其是黏膜下肌瘤可导致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长期可引起贫血,出现乏力、面色苍白等表现;浆膜下肌瘤对月经影响相对较小。
腹部包块:当肌瘤较大时,患者可于下腹摸到包块,尤其在清晨膀胱充盈时更易摸到。
压迫症状:肌瘤压迫膀胱可引起尿频、尿急;压迫直肠可导致便秘、排便困难等。
疼痛:一般情况下子宫肌瘤不引起疼痛,当肌瘤发生红色变性时可出现急性腹痛,伴发热;浆膜下肌瘤蒂扭转时也可出现急性剧烈腹痛。
白带增多:黏膜下肌瘤合并感染时,白带明显增多,可呈脓血样伴有臭味。
不孕或流产:与子宫息肉类似,肌瘤可能影响受孕及胚胎着床,导致不孕或流产,在有生育需求的女性中需关注。
四、影像学及其他检查鉴别
超声检查
子宫息肉:超声表现为宫腔内低回声或等回声团块,边界清晰,可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有时可见蒂部与宫腔内膜相连。
子宫肌瘤:超声显示子宫肌层内实质性低回声结节,边界清晰,根据与肌壁的关系及内部回声特点可进一步判断肌瘤类型。
宫腔镜检查
子宫息肉:宫腔镜下可见单个或多个息肉状肿物,呈红色,表面光滑,质软,蒂部宽窄不一。
子宫肌瘤:宫腔镜下黏膜下肌瘤表现为宫腔内突出的结节,表面有内膜覆盖,颜色与周围内膜相似或稍红,可观察到肌瘤与宫腔的关系及蒂部情况。
磁共振成像(MRI)
子宫息肉:MRI表现为T2加权像上宫腔内结节状等信号或稍高信号影,边界清楚。
子宫肌瘤:MRI能清晰显示肌瘤的大小、数目、部位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T2加权像上呈明显低信号影,为其特征性表现。
五、治疗原则区别
子宫息肉
小的无症状息肉:若息肉较小且患者无明显症状,尤其是近绝经期女性,由于绝经后雌激素水平降低,部分息肉可能自行萎缩,可定期随访观察。
有症状或较大息肉:一般需手术治疗,常采用宫腔镜下息肉摘除术或电切术,手术操作相对简单,创伤小,恢复快。对于无生育要求且多次复发的息肉患者,可考虑行子宫切除术,但较少采用。
子宫肌瘤
无症状肌瘤:若肌瘤小且无症状,尤其近绝经期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后肌瘤可自然萎缩,定期复查超声观察肌瘤变化即可。
有症状肌瘤
药物治疗:适用于症状轻、近绝经年龄或全身情况不宜手术者。常用药物有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等,可缩小肌瘤体积,改善症状,但停药后肌瘤可复发。
手术治疗:是主要治疗方式,包括肌瘤切除术(适用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可经腹、经腹腔镜或宫腔镜进行)和子宫切除术(适用于无生育要求、症状严重或怀疑有恶变的患者,可分为全子宫切除和次全子宫切除术)。
六、特殊人群情况
育龄期女性
子宫息肉:可能影响受孕,计划怀孕的育龄女性若发现息肉,建议在备孕前进行息肉摘除术,以提高受孕几率并减少孕期并发症风险。
子宫肌瘤:对于有生育需求的育龄女性,需根据肌瘤的大小、部位等综合评估。黏膜下肌瘤可能明显影响受孕,多建议先手术剔除肌瘤后再备孕;肌壁间肌瘤若体积较大,可能在孕期发生红色变性等并发症,也需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手术干预后再怀孕。
绝经期女性
子宫息肉:绝经后息肉有一定恶变可能,即使无症状也建议及时处理,以排除恶性病变。
子宫肌瘤:绝经后肌瘤一般会逐渐萎缩,若肌瘤无明显变化或有增大趋势,需警惕恶变可能,应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