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炎分为哺乳期和非哺乳期,哺乳期因乳汁淤积、细菌入侵致病,表现为乳房胀痛等,非哺乳期与自身免疫等因素相关,表现多样,通过体格检查等诊断,可通过不同措施预防,特殊人群患病有不同注意事项。
哺乳期乳腺炎的病因及相关因素
乳汁淤积:是哺乳期乳腺炎最常见的原因。如果产妇乳头发育不良(如乳头过小、内陷),婴儿吸吮困难,或产妇哺乳方法不当,导致乳汁不能完全排空,乳汁就会淤积在乳腺内,为细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良好的培养基。例如,有的产妇一次哺乳后仍有较多剩余乳汁未排出,长时间积累就易引发乳腺炎。另外,产妇的生活方式也可能影响乳汁淤积情况,如长时间不更换哺乳姿势,导致某一部位乳汁淤积。
细菌入侵:乳头破损或皲裂,使细菌沿淋巴管入侵是感染的主要途径。婴儿口腔感染、不注意乳头清洁等都可能导致乳头破损。例如,婴儿患有口腔炎时,吸吮乳头可将细菌带入乳腺。产妇的卫生习惯也与细菌入侵有关,不经常清洗乳头会增加细菌污染的机会。
非哺乳期乳腺炎的病因及相关因素
自身免疫因素:部分非哺乳期乳腺炎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自身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乳腺组织,导致炎症发生。例如,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可能并发非哺乳期乳腺炎,其自身免疫紊乱影响了乳腺组织的正常状态。
导管扩张及感染:乳腺导管扩张症是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常见类型之一,导管扩张后,分泌物淤积,容易继发感染引发炎症。导管扩张的原因可能与内分泌紊乱等因素有关,内分泌变化可能影响导管的正常结构和功能,进而导致扩张和后续的炎症反应。
其他因素:某些全身性疾病、不良的生活习惯等也可能与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发生有关。比如,长期精神压力过大可能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加患病风险;还有研究认为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也可能对乳腺组织产生不良影响,与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发生有一定关联。
乳腺炎的临床表现
哺乳期乳腺炎:初期表现为乳房胀痛,局部皮肤温度升高、红肿,可触及痛性肿块。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寒战、高热、脉搏加快等全身症状,患侧腋窝淋巴结可肿大、压痛。严重时可形成脓肿,脓肿可自行破溃,或需切开引流。例如,产妇在产后1-2个月内,可能突然出现一侧乳房局部红肿热痛,体温升高至38℃-39℃甚至更高。
非哺乳期乳腺炎:临床表现多样,一般起病缓慢,乳房可出现肿块,肿块质地较硬,与皮肤可有粘连,可有乳头溢液(多为非血性),部分患者可伴有乳房疼痛,疼痛程度不一。有的患者可能以乳头凹陷、乳晕周围皮肤改变为首发表现。例如,有的患者可发现乳房内有一个边界不清的肿块,经数月后可能逐渐增大并出现红肿等炎症表现。
乳腺炎的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医生会检查乳房的外观、温度、有无肿块及肿块的质地、活动度等情况,同时检查腋窝淋巴结情况。例如,触摸乳房时可感知肿块的位置、大小等。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发现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提示有炎症反应。对于有乳头溢液的患者,可进行溢液涂片检查,查找细菌等。
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是常用的方法,可帮助判断乳房内有无肿块、肿块的性质等。乳腺X线摄影(钼靶)对于非哺乳期乳腺炎的诊断有一定价值,可发现乳腺组织的异常改变。磁共振成像(MRI)对非哺乳期乳腺炎的诊断也有一定帮助,尤其是在判断病变范围等方面。
乳腺炎的预防措施
哺乳期女性
保持乳头清洁:妊娠后期应经常用温水清洗乳头,哺乳前后也应清洗乳头,保持乳头的清洁卫生。例如,每天用温水轻轻擦拭乳头2-3次。
正确哺乳:定时哺乳,每次哺乳尽量将乳汁排空,可交替使用两侧乳房哺乳,避免乳汁淤积。如果婴儿不能将乳汁完全吸出,可用吸奶器将剩余乳汁吸出。产妇应注意哺乳姿势正确,让婴儿含住大部分乳晕,而不仅仅是乳头。
避免乳头损伤:乳头有破损或皲裂时应及时处理,可暂停患侧乳房哺乳,但应将乳汁吸出,防止淤积。同时,要选择合适的乳罩,避免乳头受到挤压。
非哺乳期女性
保持乳腺导管通畅:注意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内分泌紊乱。如果发现乳头有异常分泌物,应及时就医检查,以早期发现导管扩张等问题并进行处理。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均衡饮食,适度运动,戒烟限酒,维持正常体重,以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患病风险。
特殊人群的乳腺炎情况及注意事项
哺乳期女性:哺乳期女性身体处于特殊时期,乳腺炎的发生可能对自身健康和婴儿喂养产生影响。若患病应积极就医,但用药需谨慎,某些药物可能通过乳汁影响婴儿,所以用药前应告知医生正在哺乳期。同时,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以促进身体恢复,避免因劳累导致病情加重。
非哺乳期女性:不同年龄段的非哺乳期女性患乳腺炎时需注意不同问题。年轻女性可能更关注疾病对外观的影响,应向患者充分解释病情和治疗方案,缓解其心理压力;绝经后女性患非哺乳期乳腺炎时,需警惕是否有其他潜在疾病,如乳腺肿瘤等,要进行全面的检查以明确诊断,避免延误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