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性心动过速是指窦性心律频率超正常范围(>100次/分钟),生理性因素有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病理性因素涉及心血管及其他系统疾病,临床表现有症状和体征表现,诊断靠心电图等检查,治疗分生理性和病理性因素处理,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有不同注意事项,需结合具体情况综合评估处理。
引发窦性心动过速的因素
生理性因素:
年龄与性别:儿童的新陈代谢较快,心率本身相对偏快,年龄越小,心率通常越快,婴儿的窦性心率可能会比成人快很多;在青春期前,男孩和女孩的心率差异不大,但青春期后,女性的心率可能相对略快于同龄男性,这与生理发育等因素有关。
生活方式:运动时身体需要更多的氧气和能量供应,心脏会通过加快心率来增加血液循环,从而满足身体需求,所以剧烈运动后常出现窦性心动过速;情绪激动时,如紧张、焦虑、兴奋等,体内会分泌如肾上腺素等激素,这些激素会刺激心脏,导致心率加快;大量吸烟、饮酒时,烟草中的尼古丁、酒精等成分会对心血管系统产生刺激,影响心脏的节律和频率,引发窦性心动过速。
病理性因素:
心血管系统疾病:各种心脏病,像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心力衰竭(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心肌病(心肌结构和功能异常)等,都可能影响心脏的正常节律和功能,进而引起窦性心动过速;发热时,身体的代谢率增高,心脏需要更快地工作来满足机体的需求,一般体温每升高1℃,心率大约会增加10-20次/分钟;贫血患者,由于血液携氧能力下降,身体组织缺氧,心脏会通过加快心率来弥补氧气的供应不足;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加速机体的新陈代谢,使心脏负担加重,导致心率加快。
其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如肺炎、哮喘急性发作等,会影响气体交换,导致机体缺氧,从而反射性地引起心率加快;某些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等,病原体在体内释放毒素,会刺激心脏,引发窦性心动过速。
窦性心动过速的临床表现
症状表现:轻者可能仅有心悸的感觉,也就是自己能感觉到心脏跳动异常;重者可能会出现胸闷、气短、头晕,甚至晕厥等症状。在儿童中,如果出现窦性心动过速,可能会表现为烦躁不安、吃奶时气促等情况,因为儿童无法像成人一样准确描述不适,更多地会通过行为上的异常来体现。
体征表现:听诊时可发现心率超过100次/分钟,心脏节律整齐。
窦性心动过速的诊断方法
心电图检查:这是诊断窦性心动过速的重要依据,心电图上会显示窦性P波规律出现,且P波频率>100次/分钟,PR间期、QRS波群等也符合窦性心律的特征。
动态心电图监测(Holter):可以连续记录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图,能够发现常规心电图不易捕捉到的短暂性窦性心动过速情况,有助于全面评估心率变化情况。
窦性心动过速的治疗与处理原则
生理性因素导致的处理:
对于因运动、情绪激动等引起的窦性心动过速,一般在休息、平复情绪后,心率会逐渐恢复正常,通常不需要特殊药物治疗,只需要让患者安静休息,放松心情即可。
儿童在运动后出现窦性心动过速,家长要让孩子慢慢停止运动,坐下或躺下休息,同时安抚孩子情绪,一般休息片刻后心率会逐渐恢复。
病理性因素导致的处理:
针对由疾病引起的窦性心动过速,首先要治疗原发疾病。比如对于发热患者,需要积极降温,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或药物降温等方法;对于贫血患者,要根据贫血的原因和类型进行相应治疗,如补充铁剂、维生素B12等纠正缺铁性贫血或巨幼细胞贫血等;如果是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的,需要使用抗甲状腺药物等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当原发疾病得到控制后,窦性心动过速往往也会随之改善。但如果窦性心动过速引起了明显的不适症状,如严重的心悸、胸闷等,在治疗原发疾病的同时,可能会短时间使用一些减慢心率的药物,不过药物的使用需要严格遵循医嘱,尤其是儿童,要谨慎用药。
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出现窦性心动过速时,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呼吸等情况。如果是生理性因素引起的,要注意让孩子适当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剧烈波动;如果是病理性因素引起的,如发热、贫血等,要及时带孩子就医,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在治疗过程中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护理和用药,由于儿童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与成人不同,所以千万不要自行给孩子用药。
老年人:老年人出现窦性心动过速时,要考虑到老年人可能同时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在处理时要更加谨慎,首先要明确病因,对于一些可能由药物引起的窦性心动过速,要排查正在服用的药物是否有导致心率加快的可能,然后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同时要关注老年人的整体身体状况,因为老年人各器官功能相对减退,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对肝肾功能等的影响。
总之,窦性心动过速需要结合具体的病因、临床表现等进行综合评估和处理,无论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因素引起的,都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