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与痱子在症状表现、发病原因、好发人群及季节、治疗与预防侧重点均有差异。湿疹皮疹多样、对称分布、瘙痒剧烈,内在与遗传等有关,外在与过敏原等有关,各年龄段可发病,无明显季节性,治疗分情况且需防过敏等,痱子为针尖至针头大小丘疹等,与汗腺及高温高湿有关,多见于小儿及高温环境人群,夏季多见,治疗保湿止痒等,预防需通风散热等。
一、症状表现特点
湿疹
形态:皮疹形态多样,急性期可出现红斑、丘疹、水疱,水疱破裂后可渗出、糜烂、结痂;亚急性期红肿和渗出减轻,以小丘疹、鳞屑和结痂为主;慢性期皮肤增厚、浸润,表面粗糙,可有苔藓样变,常伴有色素沉着或减退。
分布: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多对称分布,如面部、耳后、四肢屈侧、乳房、手部、阴囊等部位均可累及。
瘙痒程度:瘙痒剧烈,尤其是在夜间或安静时,严重影响患者的睡眠和日常生活,婴幼儿湿疹由于无法准确表达,常表现为哭闹、烦躁不安等。
痱子
形态:主要表现为针尖至针头大小的丘疹或丘疱疹,周围有轻度红晕,有时可融合成大的斑块。根据类型不同表现略有差异,如红痱表现为成批出现的针尖大小密集丘疹、丘疱疹;白痱为针尖至针头大小的浅表性小水疱,壁薄,清亮,周围无红晕;脓痱则是在痱子顶端有针头大小浅表脓疱,多发生在褶皱部位,如四肢屈侧和阴部等。
分布:多发生在多汗部位,如颈部、胸背部、肘窝、腘窝、腹股沟、腋窝等部位,小儿头面部也是常见部位。
瘙痒程度:一般有轻微瘙痒或灼热感,相对湿疹瘙痒程度稍轻,但小儿痱子若搔抓也可能导致皮肤破损继发感染等情况。
二、发病原因差异
湿疹
内在因素: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如果家族中有过敏性疾病史,如哮喘、过敏性鼻炎等,患湿疹的风险增加。自身免疫功能异常也可引发湿疹,例如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易并发湿疹样表现。此外,慢性疾病如内分泌紊乱、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如胃溃疡、肠炎等)、代谢障碍等也可能成为湿疹的发病因素,如糖尿病患者由于皮肤糖原含量增高,有利于真菌生长,易并发湿疹样皮肤感染。
外在因素:外界环境中的多种因素可诱发或加重湿疹。接触过敏原是常见诱因,如接触植物(花粉、某些植物性化妆品等)、动物皮毛、化纤织物、某些食物(如鱼虾、蛋类、牛奶等)等。环境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对湿疹也有影响,干燥的环境可使皮肤水分丢失增加,导致皮肤屏障功能受损,从而诱发湿疹;湿热环境则可能促进湿疹的发作。此外,日光、摩擦、搔抓、肥皂、清洁剂等刺激也可诱发或加重湿疹。
痱子
内在因素:主要与个体的汗腺分泌功能有关,小儿汗腺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出汗较多时汗腺导管容易堵塞,从而引发痱子;成年人在高温环境下大量出汗,若汗腺导管排泄不畅也易长痱子。
外在因素:高温、高湿度环境是痱子发生的主要外在因素。当环境温度较高(一般在30℃以上)且湿度较大时,人体出汗增多,若汗液不易蒸发,导致汗腺导管内汗液潴留,使导管破裂,汗液外渗到周围组织,引起局部炎症反应,从而形成痱子。
三、好发人群及季节差异
好发人群
湿疹: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婴幼儿由于皮肤屏障功能尚未成熟,是湿疹的高发人群,约60%的湿疹患者在1岁以内发病;成年人中过敏体质者、患有慢性疾病者以及长期接触过敏原的人群易患湿疹;老年人由于皮肤老化,皮肤屏障功能减退,也容易发生湿疹。
痱子:多见于小儿,尤其是婴幼儿,因为小儿汗腺发育不完善;同时在高温环境下劳作的人群、长期卧床出汗不易蒸发的患者等也是痱子的高发人群。
好发季节
湿疹:无明显季节性,但冬季由于气候干燥,皮肤水分丢失增多,湿疹容易复发或加重;而在一些过敏原暴露较多的季节,如春季花粉较多时,湿疹发作可能增多。
痱子:多发生在夏季或炎热潮湿的季节,气温较高、湿度较大时容易出现。
四、治疗与预防侧重点
湿疹
治疗:治疗目的是缓解症状、减少复发、提高生活质量。一般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治疗方案,轻度湿疹可外用糖皮质激素乳膏(如弱效的氢化可的松乳膏等,但婴幼儿应慎用强效激素);对于瘙痒明显的患者可口服抗组胺药物,如西替利嗪等(婴幼儿选择适合的剂型)。若有继发感染,需加用抗生素治疗。
预防: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完善过敏原检测,如皮肤点刺试验或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明确过敏原后尽量避免接触。注意皮肤保湿,使用温和无刺激的保湿霜,保持皮肤屏障功能intact。穿着宽松、柔软、棉质的衣物,减少摩擦对皮肤的刺激。
痱子
治疗:主要是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局部外用清凉、收敛、止痒的药物,如炉甘石洗剂等;若痱子伴有感染,可外用抗生素软膏,如莫匹罗星软膏等。
预防:在高温、高湿度环境下,注意通风散热,尽量保持室内凉爽;穿着宽松、透气的衣物,及时更换潮湿的衣服;勤洗澡,保持皮肤清洁,但洗澡时水温不宜过高,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肥皂,洗澡后可扑撒痱子粉(婴幼儿慎用)保持皮肤干燥。小儿痱子预防要尤其注意,避免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及时补充水分。



